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固定方法,以降低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产生气泡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置入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将PICC导管外留部分常规呈“S”形、和“U”形固定,并应用思乐扣装置固定;观察组将导管外留部分沿血管走行反向留1.5-2.0cm的长度后,与手臂纵轴呈60°角弧行弯曲,使两翼、连接器、减压套筒及前端2cm的导管成一条直线,延长管下面(与皮肤接触处)垫厚(约32层)纱布,将纱布固定延长管上。结果对两组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方法根据本院上报的锐器伤异常事件处理报告单资料统计,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发生锐器伤110例,结果资料显示发生锐器伤人员分布中护士(包括实习护士)所占比率最高,达80.91%;工作年限0~5年发生率最高,达65.45%;发生的地点主要是病房59.09%,其次是手术室10.91%及输液中心8.18%;引起损伤的锐器种类主要是针头,达70.91%;锐器的最初目的用于静脉输液及采血所占比例60.91%;锐器伤发生环节主要是处理锐器物时40%及配药时14.54%;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占60%;锐器伤不明感染源的占71.82%;已知病人源情况HBV(+)5例,HCV(+)2例,TP+1例。结论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是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不强是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正确处理锐器物,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预防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简介:目的分析梅尼埃病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耳鸣疗效与梅尼埃病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及听力疗效等的相关性。方法24例(29耳)梅尼埃病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膜迷路积水,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29耳均行纯音测听,了解患者治疗前后6个月最差听力损失情况,以分析梅尼埃病临床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听力疗效与耳鸣疗效的关系。结果入选的24例(共29耳)患者中,梅尼埃病早期10耳,中期19耳,晚期0耳。耳鸣分期:急性7耳,亚急性3耳,慢性19耳。耳鸣疗效:痊愈9耳,显效7耳,有效6耳,无效7耳。眩晕疗效:完全控制9耳,基本控制14耳,部分控制3耳,未控制0耳,加重3耳。听力疗效:显效3耳,有效4耳,无效14耳,恶化8耳。结论通过药物可控制梅尼埃病眩晕发作,但该药物治疗耳鸣的疗效与梅尼埃病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及听力疗效之间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92例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固定手术疗法,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愈合结果。结果一共有78例患者口腔颌面创伤愈合,其中小于25岁患者的愈合率为93.75%,25岁-60岁之间患者的愈合率为88.89%,大于60岁患者的愈合率为53.33%,其中大于60岁患者的愈合率明显低于小于60岁患者的愈合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法后,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使得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正常口腔颌面功能以及面部外形。
简介:目的研究Ⅲ、Ⅳ型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眼耳研究所从1992-2000年随访的40例鼓室成形术病人,其中Ⅲ型和Ⅳ型各20例.Ⅲ型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55岁(范围11-79岁).Ⅳ型中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11岁(范围12-74岁).Ⅲ型中9例有胆脂瘤.Ⅳ型中7例有胆脂瘤.20例Ⅲ型病人中4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16例采用自体-异体砧骨.20例Ⅳ型病人中10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4例采用理查德人工听骨,6例采用鲁森斯基人工听骨.所有的病人都行Ⅰ期听骨链重建.结果所有的病人在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Ⅲ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5例,占75%.Ⅳ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2例,占60%.结论Ⅲ、Ⅳ型鼓室成形术都能得到较好的听力改善.
简介:目的增加对不典型RamsayHunt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例不典型RamsayHunt综合征误诊误治原因.例1无面瘫,首先出现其他颅神经症状:声嘶(左喉返神经麻痹)和左梨状窝积液(咽缩肌麻痹),第5天才于耳廓后方出现2粒疱疹.例2首先出现面瘫,面瘫后一周才于右侧颊粘膜部出现小疱疹.例3一侧剧烈头疼,2天后鼓膜轻微充血,5天后出现面瘫,一周后颈部才出现疱疹.结果例1误诊为下咽癌;例2误诊为Bell面瘫;例3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结论疱疹延迟出现、异位疱疹、首先出现其他颅神经损害的症状,是造成不典型RamsayHunt综合征误诊甚至误治的原因.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不典型RamsayHunt综合征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提高诊疗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听力重建手术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97例(99耳)慢性中耳炎患者均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并重建听骨链、成型鼓室,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听力重建疗效的10项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纯音测听示术前气导平均听阈(47.3±9.0)dB,术后(32.1±8.7)dB;术前ABG平均为(31.7±9.3)dB,术后ABG平均为(16.7±8.8)dB。其中镫骨存在、咽鼓管通畅、鼓膜张肌腱存在对听力重建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个因素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疗效,其中镫骨情况、鼓膜张肌腱、咽鼓管功能是较为主要的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乳突手术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985年至2001年期间住院并随诊资料比较完整、行中耳乳突手术的14岁以下的儿童105例(131耳)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69例(86耳),女36例(45耳).平均初次流脓时间6.05岁,发病至首次手术时间4.25年.随访时间1-18年,平均3.25年.结果仅48耳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急性中耳炎16耳(333%),居首位;先天性小耳畸形14耳(29.2%),第二位.传统乳突根治术83耳,改良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38耳.两组间干耳率分别为87.95%(73/83)和84.21%(32/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者听力平均39.52±12.08dB,明显优于前者(62.52±10.35dB).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2%,其中外耳道狭窄10例(7.6%);面瘫3例(2.3%);脑脊液漏1例(0.76%);淋巴漏并全聋1例(0.76%);出现眩晕等迷路刺激症状6例(4.58%);术后外耳道霉菌感染2例(1.52%);切口细菌感染1例(0.76%).结论儿童中耳乳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干耳率比较低,应慎重.手术方式选择应依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保留听力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和超高倍显微镜在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住院与门诊血尿标本217例,对同例样本分别采用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与超高倍显微镜检测,分析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结果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与超高倍显微镜检测结果准确率较高,且两种方法之间均无差异性。结论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和超高倍显微镜需结合使用,以克服两种方法的缺陷,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提高确切依据。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电极在耳蜗不同部位的神经反应成像(neuraIresponseimaging,NRI)特点,以及开机后第一年NRI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9例5岁以下单侧植入HiResoIutionBioniCEar系列人工耳蜗的儿童。应用SoundWave软件记录每位植入者第3、7、11、15号的NRI阈值(NRIthreshoId,tNRI)以及NRI幅值增长线性拟合的斜率。根据耳蜗位x线平片确认植入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比较不同位置电极的tNRI及NRI幅值增长斜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在开机时及开机后3、6、12个月的变化。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与耳蜗底转电极相比,耳蜗中转电极的tNRl较低,NRI幅值增长斜率较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f检验分析,开机1年内不同测试时间各电极tNRI和NRI幅值增长斜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耳蜗不同位置电极的NRI存在差异:越靠近耳蜗中转,tNRI越低,NRI幅值增长斜率越高,这与刺激电极对应的蜗内神经组织分布有关,越靠近耳蜗中转神经纤维密度越高,存活的神经组织越多。开机第一年,耳蜗各区域的tNRI和NRI幅值增长斜率无明显变化,提示该期间电刺激对耳蜗神经功能并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