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1-12在我科收治的儿童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3例114眼,采用改良式扇形额肌腱膜瓣悬吊术进行矫治,分析术后上睑下垂矫正效果和上睑缘弧度、重睑形成及倒睫、结膜脱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5a。结果:术后第5a,矫正满意和基本矫正者共有84眼(73.7%),部分矫正30眼(26.3%),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包括倒睫4眼(3.5%),其中3例3眼上睑内侧1/3灰线处缝牵引缝线牵引lwk后消失,1例1眼行二次手术;结膜脱垂2眼(1.8%),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药水点眼,加压包扎lwk后结膜脱垂均消失;术后无1例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睑球分离、眼睑成角畸形、血肿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上睑回退和外侧重睑皱襞消失是长期随访最常见的问题。结论: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长期疗效满意,效果持久稳定,安全可靠。

  • 标签: 上睑下垂 额肌腱膜瓣悬吊术 长期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泪管断裂吻合的有效方便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8年间收治的30例泪管断裂患者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到或经上泪管逆行寻找到泪管鼻侧断端并以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管支撑物的手术有效率达86.67%。结论本文报道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泪管断裂吻合术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泪小管 吻合术 硬膜外麻醉 导管
  • 简介:干眼(Dryeye)是由于泪液生成不足或泪液蒸发过强并致泪膜不稳定引起眼表病变而产生眼部一系列不适症状.泪液生成不足型干眼病是由于泪液生成功能紊乱或泪液由泪腺排人结膜囊受阻所致.通过阻止泪液的排泄而增加眼表泪液从而减轻干眼症状.本文以不可吸收性泪管栓子栓塞干眼患者泪管后,观察干眼症状的减轻,客观检查进行比较,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来观察泪管栓子治疗干眼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泪小管栓塞 治疗 干眼 并发症 抗生素
  • 简介: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0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 标签: 后囊膜混浊 大鼠 晶状体上皮细胞
  • 简介:目的应用新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管断裂,恢复泪道引流通路.方法对30例泪管断裂患者使用新型泪道引流管作为支撑管行泪管吻合术,将引流的两端探子分别从上、下泪点插入泪道,通过泪管断端经过鼻泪管至下鼻道开口处,在鼻腔内窥镜直视下,用镊子触及并取出探子于鼻腔外,在探子与硅胶管交界处剪断硅胶管,两端硅胶管在鼻腔内打结留置于鼻腔.术后3月或0.5a拔管.并与以往用硬膜外麻醉管做支架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均于植管后3~7d内症状消失,29例拔管后达到治愈标准,无泪管豁开、下睑外翻或泪点外翻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以硬膜外麻醉管作支架管吻合组.结论新型泪道引流管作为泪管断裂吻合支撑管,伤口愈合快,成功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泪道引流管 治疗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初学者学习0.7毫米微创白内障手术改良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和住院白内障患者50人,由初学者在老师指导下应用0.7毫米微创白内障手术改良法施行手术。研究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灌注液应用量,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手术时间随着学习的进程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开始10例平均时间61分22秒下降到第5个10例的18分54秒。特别是30例后下降明显。共7例9次并发症发生。第4例出现后囊破裂,未行玻璃体切割的情况下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内。前10例中共有2例,第2和4个10例中各1例术中角膜上皮水肿。另外还有1例发生后弹力层撕裂,两例切口撕裂,1例结膜水肿。结论经过短期的0.7毫米微创白内障手术改良法训练,初学者可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安全转换至0.7毫米微创白内障手术。

  • 标签: 微创白内障手术 双手超声乳化 同轴超声乳化
  • 简介:慢性泪囊炎是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病,治疗以手术方法为主,而泪囊鼻腔吻合术迄今为止仍不失为本病公认的理想术式。但传统手术创口较大,愈合时间长,术后瘢痕形成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我院自2008年起进行技术改进,使其省时简便,对外表影响,成功率提高,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临床分析 小切口 慢性泪囊炎 眼科临床 手术方法
  • 简介:管断裂是眼科常见的外伤急症之一,及时手术吻合断裂的泪管,恢复泪道通畅,可避免终身溢泪的痛苦;但基层眼科专业医师对该技术的应用较少,而外科或全科医师行内眦部及其附近的眼睑裂伤清创时往往容易忽视泪管断裂的问题。另外某些患者没有意识到溢泪的痛苦,由于经济等原因拒绝吻合泪管,创口愈合后无法忍受溢泪的痛苦,最终选择二期泪管吻合手术。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2006年1月~2011年12月泪管断裂行二期吻合术的病例23例取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吻合术 手术吻合 专业医师 眼睑裂伤 全科医师
  • 简介:管断裂是常见的眼外伤疾病,泪管吻合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泪管鼻侧断端,而不能进行泪管吻合术。我们自2001年起采用泪管泪囊吻合术治疗此类患者共1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泪小管吻合术 泪小管断裂 泪囊 床体 外伤疾病 鼻侧断端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硅胶管(RS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治疗泪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01/2015-10来我院就诊的47例47眼泪管断裂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在泪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从上、下泪小点“U”形置入,在泪道中保留3mo。拔管后,观察泪道通畅率、是否伴有泪溢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泪管吻合成功,新型硅胶管顺利植入。未发生硅胶管相关的并发症,如眼部刺激、泪小点外翻和撕裂、过早脱落等。治愈41例(87%),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部分治愈4例(9%),患眼轻微泪溢,但泪道冲洗通畅。失败2例(4%),患眼泪溢,泪道冲洗不畅。结论:在泪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置入物,其操作过程简单,易于掌握,术者学习曲线短。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双泪小管置入
  • 简介: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技巧。方法我院2005年8月至2014年5月采用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257例(263眼),对其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出院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低于0.1者6只眼,占2%,0.1~0.3者19只眼,占7%,0.3~0.5者84只眼,占32%,0.5~0.8者115只眼,占44%,0.8以上者39只眼,占15%。7-10天复诊视力进一步提高。结论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疗效显著,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成本低,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白内障 基层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软壳技术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9例(29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改良软壳技术保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后囊膜,观察术中并发症和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眼压及角膜情况。结果29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顺利;无瞳孔缩小、巩膜塌陷、后囊膜破裂、晶状体坠入玻璃体腔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发生;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22眼(78.9%),视力不变7眼(21.1%);术后1周内8眼(27.6%)出现一过性高眼压,5眼(17.3%)出现轻度角膜水肿;后囊膜混浊4眼(13.8%),行YAG激光治疗;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9.81±3.07)%。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改良的囊袋内软壳技术可有效保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后囊膜,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软壳技术 玻璃体切割术 并发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 简介:目的对改良翼状胬肉手术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的研究。方法188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改良方法进行翼状胬肉手术。对照组按照《眼科手术图谱》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方法进行手术。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每周随访,记录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结膜充血情况及结膜充血完全消退时间。随访3个月,记录发生角巩膜溃疡、结膜肉芽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的病例数。结果实验组有96人完成随访,对照组有92人完成随访。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2.42±0.68天,对照组为4.27±1.05天,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结膜充血评分术后1周、2周、3周、4周时分别为3.31±0.47、2.76±0.74、1.89±0.860.94±0.70,对照组分别为3.84±0.37、3.58±0.67、2.93±0.71、1.85±0.78,两两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实验组为5.15±0.92周,对照组为7.20±1.0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未发生结膜肉芽,对照组为14例,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发生角巩膜溃疡4例、复发4例,对照组为7例、5例,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翼状胬肉手术方法在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结膜充血程度、结膜充血消退时间、结膜肉芽发生率上忧于传统手术方法,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角膜溃疡发生率、翼状胬肉复发率上改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翼状胬肉 手术方法 改良
  • 简介:目的探讨化脓性泪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28例化脓性泪管炎确诊患者。把他们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泪管炎,冲洗泪道有液体进入鼻口腔。第2组泪管炎合并泪管阻塞。第3组泪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但不合并泪管阻塞。第4组泪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及泪管阻塞。所有组用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管灌洗,同时泪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脓性分泌物减轻后第1组给予保守治疗;第2组给予泪管切开术。第3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术。第4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泪管切开术,术后同术前保守治疗。结果所有组泪管炎全部治愈。但第2及第4组各有1例泪管阻塞。结论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管灌洗,泪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或在此基础上合并泪管切开和/或泪囊鼻腔吻合术,简单方便,疗效确切。

  • 标签: 化脓性泪小管炎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24例,采取颞上方或颞侧角巩膜缘隧道式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避开功能性滤过泡,保持已有的滤过功能。结果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5的15例、0.1~0.4的7例、<0.1的2例。随访3月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切口囊外摘出手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可提高视力并保持滤过泡功能。

  • 标签: 白内障摘出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进行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目的和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04年1月~2009年12月26例30只眼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方法进行了回顾,观察术后视力、眼压以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周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保持功能性滤泡。结论经过颞侧角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未损伤滤过泡及滤过区,术后眼压正常,可获得良好视力。

  • 标签: 小切口 青光眼 白内障 非超声乳化
  • 简介:目的对白内障手法切口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医疗扶贫行动中推广实用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09年5-6月间200例老年性白内障分别行两种切口白内障手术后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手法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组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从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远期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相近,手法切口摘除术所需设备简单,不受硬核白内障限制,经济价廉,更适合在防盲行动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除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4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三联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在11.04~19.08(平均14.05±3.24)mmHg。3例3眼术后眼压波动在25mmHg左右,用5g/L噻吗酰胺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功能性滤过泡(包括Ⅰ型、Ⅱ型)36例38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小切口 人工晶状体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巩膜切口缝合两针与不缝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42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行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大小为6~7mm,植入直径5.5mm硬性人工晶状体,切口对称缝合两针者205例230眼(A组),不缝合者215例247眼(B组),术后2d;3mo观察术眼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术后2d,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93眼(83.9%)和190眼(76.9%),术后3mo,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05眼(89.1%)和198眼(80.2%),两组病例不同时期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mo,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53±0.59,1.05±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85±0.97,1.31±0.65D,两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病例术后无出现切口渗漏、浅前房、虹膜膨出的并发症,B组病例术后有3眼(1.21%)出现切口轻度渗漏、前房稍浅,4眼(1.62%)术后第1d出现上方虹膜膨出并嵌顿于巩膜切口。结论: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巩膜切口缝合两针者较不缝合者术后视力好,角膜散光,手术更安全。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