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白皮松(P.bungeana)是两种常见园林观赏绿化树种,在丰富首都园林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油松、白皮松的大树移植及古树衰亡是园林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土壤和植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可以作为古树健康诊断的潜在指标。在本实验中,以油松和白皮松移栽大苗为材料,经不同基质处理后,检测叶片生长情况及营养元素含量,探讨不同基质对移栽油松、白皮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的基质1(草炭∶园土∶陶粒体积比为3∶1∶1)对油松、白皮松的新叶、老叶干重积累及针叶长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虽然土壤中养分含量对叶片中养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地上部的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了地上部营养元素吸收量。
简介:在其它经营措施相同条件下,分析了10年生金佛山方竹低产人工林中l500~2500株/0.07hm2(D1)和2500~3500株/0.07hm2(D2)2个密度等级的笋产量变化。4年改造期内,金佛山方竹人工林毛笋和净笋产量逐年增加,D1密度等级比D2密度级的毛笋和净产量高,部分不同密度等级间和同密度等级不同年度间的毛笋和净笋产量差异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的线性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显著。毛笋产量和净笋产量同竹林平均地径和高度以及整齐度的正相关达显著水平,同密度和均匀度呈负相关,其中密度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模型的相关性显著。毛笋和净笋产量同0.0~2.5cm间的径级株数呈负相关,同2.6~5.0cm间的径级株数呈正相关,同部分径级株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竹林中大径级株数越多,毛笋和净笋产量越高。
简介:研究了东北东部张广才岭西坡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于1966年春栽植的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蒙古柞(Quercusmongolica)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platyphyll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和储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碳库是由土壤L层、F层、H层和B层分室构成,每个分室具有储碳功能和潜力。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层分室、不同坡位种类均对Soc质量分数,Soc密度有显著影响,红松蒙古柞混交林Soc密度最高为278.63Mg·hm^-2,以分室比较属B层分室碳密度最高,为212.28Mg·hm^-2,以坡位比较坡下Soc密度最高,为394.18Mg·hm^-2,同时揭示了Soc质量分数,Soc密度与各分室有机质含量,分室的土壤垂直深度有明显的规律。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红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的生态系统土壤有较高的碳储能力,为防止气候转暖,实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