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氨法脱硫采用氨水作为吸收剂,洗涤含 SO2的废气,并副产可作为农用化肥的硫酸铵,硫酸铵结晶是氨法脱硫工艺流程中非常重要的单元。目前,硫酸铵结晶过程中存在硫酸铵晶体粒径细小,周期性不出料的问题,影响系统稳定性,增加运行能耗。对氨法脱硫系统中副产硫酸铵晶体细小的问题,建立了硫酸铵蒸发结晶实验装置,考察了温度、搅拌速率、pH 以及亚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等杂质对硫酸铵晶体粒径和晶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结晶条件为:温度 80 ℃、搅拌速率 250 r/min、pH=3,亚硫酸铵对硫酸铵晶体粒径和晶形的影响十分显著,硝酸铵含量<2 %时对硫酸铵结晶的影响较小,添加 2 %的尿素会导致硫铵晶体呈棒状。
简介:摘 要:近几十年来,为满足钢铁用户对钢材质量与用量的需求,钢铁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因而耐火材料性能的提升正受到广泛需求。于镁碳耐火材料中,纳米碳材料正作为碳源应用至耐火材料设计中,在增韧补强、提升高温抗压、抗折性能、抗热震性、并提升抗侵蚀能力方面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以多碳镁碳耐火材料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深入介绍了镁碳耐火材料主要可选的纳米碳源类型,对多碳纳米碳源对耐火材料力学性能与高温使用性能改善情况进行了深入总结,对引入高碳纳米材料后的性能影响与优缺点进行比较,较为全面较为深刻的提出了纳米碳材料于耐火材料领域内的改进方向、应用趋势并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
简介:摘要:为对镁碳砖的物理显微结构及化学含量组分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物理设备对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碳硫分析仪对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湿法分析进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镁碳砖的基本结构由块状MgO及间隙中大量C元素组成,部分还含有Al单质颗粒,或少量片状Ca、Si化合物且多分布于MgO边缘。X射线衍射等物理方法方便快捷,检出物相全面,可根据需要选择K值法或全谱拟合法进行半定量分析,更适合对镁碳砖质量的优劣进行初步筛选判断,化学检测手段准确度高,相互配合使用更适合进行成分的准确测定。
简介:结合近年来最新评估的1°×1°人为SO2排放资料,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研究了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尤其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东亚乃至全球硫污染的主要贡献源之一。东亚地区人类活动不仅使污染地区硫酸盐含量显著增加,而且使近海无源区的海域污染加重,人为硫酸盐柱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柱含量中心位置明显偏北,其中污染地区柱含量逐月变化呈双峰结构,分别出现在9月和5月,9月最大。该地区硫酸盐集中在4km以下的大气中,浓度随高度减少。近海海域柱含量秋冬大、春夏小,反映了来自大陆的输送情况。青藏高原地区柱含量变化呈单峰结构,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冬季浓度随高度减小,夏季周边污染物向高原中低空输送,300m左右浓度最大;同时,夏季高原上空维持稳定上升气流,形成物质输送通道,各高度层硫酸盐浓度比冬季大1个量级。
简介:摘要:转炉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原材料加工、使用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该研究项目利用出完钢炉渣的高温特性和良好流动性将合适粒度的钙镁石灰石加入热态转炉渣中,快速冷却转炉炉渣,利用高温分解出的氧化镁进入炉渣的饱和溶解特性对炉衬进行粘附,替代废钢粘补,减少补炉料用量及补炉次数,解决了废钢粘补、补炉料粘补存在的维护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常规补炉频次,转炉炉衬维护更加环保,炉衬维护成本更低。
简介:摘要:转炉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原材料加工、使用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该研究项目利用出完钢炉渣的高温特性和良好流动性将合适粒度的钙镁石灰石加入热态转炉渣中,快速冷却转炉炉渣,利用高温分解出的氧化镁进入炉渣的饱和溶解特性对炉衬进行粘附,替代废钢粘补,减少补炉料用量及补炉次数,解决了废钢粘补、补炉料粘补存在的维护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常规补炉频次,转炉炉衬维护更加环保,炉衬维护成本更低。
简介:硫酸盐-甲烷界面在富甲烷和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海洋沉积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识别边界。在硫酸盐-甲烷界面之上,沉积物中的硫酸盐因参与分解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反应而被消耗,而界面之下沉积物中的甲烷则不断生成,含量逐渐增加。根据该界面附近硫酸盐浓度和甲烷浓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该区甲烷流体通量的大小,从而指示下伏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状况。南海北部陆坡的柱状沉积物孔隙水数据的分析显示,其硫酸盐-甲烷界面埋深比较浅,表明该海域的甲烷通量较高。这种高甲烷通量很可能是由下伏的天然气水合物所引起的,并暗示着该区下伏海底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