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虽然国际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于2010年针对国际海底区域担保国的法律义务与责任问题提供了《咨询意见》,然而该意见不仅在将担保国义务划分为“确保义务”和“直接义务”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而且在解释担保国的责任时亦留下诸多矛盾与模糊之处。鉴于对争端分庭所提观点的争论,需要重新厘定划分担保国法律义务的方法,如可从义务履行程度入手,分为行为性与结果性两类。而就担保责任问题,一方面需要对其相关解释进行辨正,另一方面需要审思其遗留问题。我国虽然新近出台了《深海法》,但由于框架性较强,尚存在如申请主体范围较窄、担保制度不明以及义务分配失衡等问题,我国作为重要担保国,建议除进一步完善既有立法外,还应及时出台担保、监管与环保方面的相关配套规则。
简介:Thereformandopening-upisagreatchangeincontemporaryChinesesociety.ItnotonlybroughtabouttremendouschangestoChina,butalsoprofoundlychangedtherelationsbetweenChinaandtheworld.Inthediplomaticfield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guidedbytheideologicallineof“liberatingthemindandseekingtruthfromfacts,”Chinahasadheredtoscientificjudgmentof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andtheexternalenvironment,keepinginmindbothinternalandinternationalimperatives,andhasbrokennewgroundamidreformandinnovation.AsChinabecomesmoreintegratedwiththeworldinacomprehensiveandin-depthway,Chinahassignificantlychangeditsdiplomaticconcepts,policies,patternsandstyles.Atthesametime,Chinaretainsthestabilityandcontinuityofitsoverallstrategy.China’sinternationalpositioning,whichhasalwaysbeenacriticalpremisefortheformulationofChina’sdiplomaticstrategy,playsanimportantroleinthisduality.“
简介: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西方社会在对外政策上出现了意识形态化倾向,他们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体系推向世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一方面带有“雅尔塔协议”势力范围划分的影响痕迹,另一方面带有更加严肃的意识形态基础,即意识形态统治,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得到实际的援助和舆论的支持。现代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变成了关于人权、民主、市场经济、普世价值等神圣概念的世俗化的宗教,并试图冒充为科学的和普遍的体系,在本质上呈现出意识形态一元化趋势。他们依靠主体的自信和社会对意识形态公理的接受确保了这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全面统治,认为西方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能保障全体民众享有最高水平的自由、福利和参与政治的权利,自信所有国家迟早都会采取这种制度,西方应该帮助他们,并同反民主的势力作斗争。
简介:国际形势的突然性变化和异常性变动,是我们对国际关系现状和未来趋向进行分析和把握的重要根据。在这个意义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欧洲走进民粹主义危机、全球治理陷入困难,以及与此同时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和分化带来的必然冲击,是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国际格局面临大变化大调整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观察分析近年来国际关系现状和未来走向的重要视角。纵观上述变化和调整,可以发现其根源既有全球化本身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又有传统地缘政治返场和全球治理体系潜在不足所引发的波动。应该认识到,这些变化和调整既是必然的又是阶段性的,全球化的总趋势没有逆转。中国需要做的是,及时适应和正确应对上述挑战,并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做到有所作为。
简介: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影响力的巨大提升,国际中共学的概念开始被学界提出并受到集中关注。这个概念一方面力图建构出关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单纯学术研究门类,另一方面期冀以全球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实现本土研究与异域研究的有机融合,这是对传统中国共产党研究范式的一次重要突破性理论尝试。然而,深化拓展国际中共学的相关研究工作,需要在逻辑上厘清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一是国际中共学的概念考察问题,即本土中共学与海外中共学二者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能够结合的问题,亦即二者之间的问题意识反省;二是国际中共学研究逻辑边界的界划问题,即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历史实践中的非替代性影响,如何界划中共学研究对象与中国研究或中国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问题;三是国际中共学研究方法的确证问题,即如何打破意识形态偏好、理论倾向与学科壁垒之间的差异,寻求出一种综合性普遍研究方法之可能的问题。
简介:环境影响评价规则最初起源于美国,这种实践经过数十年被其他国家广泛接受为法律,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在环境影响评价形成习惯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帮助其传播的作用。跨界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在可能产生重大跨界环境影响的规划或项目的环评中的应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环评法律明确地排除了对项目的跨界影响的评估。国际法院、联合国海洋法法庭和国际常设仲裁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审理了数个涉及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件,数次肯定了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法规则,并且通过不同案件的判决,陆续澄清了该规则的内涵。中国也通过自己签署的多边条约、区域性条约和双边条约对这一规则表示接受,并且在一些项目上开展了跨界环评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