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艺术作品主题在不断的往复性表现与变迁过程中,构成了艺术史发展的独特推动实因,在留存或是消解原本主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或致使艺术作品隐性主题阐释的新指向。同一“山居”主题在历经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不同创作表现形式等延续性地被传承的过程中,“山居”与“归隐”的意涵逐渐圆融成为艺术表达的一种主题定式,然而伴随着创作者在个体精神思想倾向上的共鸣和延展,主体定式的隐性指向成为附加内涵,比较显著地呈现在山水画和古琴曲中的“山居”主题作品当中。主题的共鸣使得不同艺术形态的艺术作品内在意蕴有了潜在的连接与变迁指向,同一主题在指向性上形成的差异互释也是实证作品主题与创作者个体心灵诉求的重要体现。
简介:《丹山纪行图》经凌利中考订为元代画家顾园所作,然查《顾氏大宗世谱》及“玉山雅集。相关文献,未见顾园记载。通过爬梳及考证,本文认为顾园应为顾瑛从子顾元用。另,《丹山纪行图》为现存年代最早也是元代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幅纪行图,解索皴的运用和文献证据显示,此国深受王蒙《太白山图》的影响。从流传史的角度看,《丹山纪行图》并未进入明代纪游图引领者沈周的视野,而沈周对《太白山图》的收藏却“意外地”引起明代纪游图的兴盛。从类型史来看,《丹山纪行圈》创立的风格在后世未见继承和发展,体现出风格史上某种程度的断裂。在此意义上,顾园的《丹山纪行图》不仅是画家现存的孤本,也是艺术史意义上的孤本。
简介:中国古代近代留给我们的戏曲遗产,究竟有多少,很难精确统计,数以万计绝对是个小数。然而现在舞台上常演的,数以千计却是个大数。即使常演的,也多是折子戏,完整地演全本戏并不多。为什么会越演越少、越演越小呢?是不是现在的剧团、演员没本事,倒退了呢?不是。只要我们把原来的那些脚本找来耐心看看,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剧本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现时代不能演了,或人民不喜欢了。
简介:從盛唐到晚唐,长安法書收藏鑒賞之學的傳承有其譜系,其中一條完整的傳承綫索特别凸顯,即武平一對于東海徐嶠之、徐浩父子的影響,徐浩對于其長子徐璹的悉心教導,對于竇臮、竇蒙兄弟的賞拔,徐浩、徐璹父子形成的東海徐氏書學傳給韓方明,韓方明又傳給入唐求法的日本學僧空海,以上數代鑒藏家皆有書學論著傳世。徐浩的著作和墨迹流傳到晚唐,經追慕者司空輿、司空圖父子之典藏和評論,司空氏的評論又爲史家引用,進而塑造了鮮明的歷史形象。追溯唐代法書鑒藏之學的脈絡,分析典型收藏家的案例及其學術傳承,能够繪出長安文化的一個側影,并将這些法書鑒藏家置于長安的城市空間之中予以觀察,尋求他們之間的地緣關係。唐代法書鑒賞之學追隨内府法書的幾度聚散,由宫廷、貴族之家逐漸走向朝士、文人、"好事者"群體,他們或爲新興士族,或爲科舉之家,或爲貧寒文士,或爲市肆書賈。法書鑒藏至宋代而趨向興盛,即爲唐代中後期新興鑒藏之家法乳滋養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