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云南西山龙门天子庙遗址是发掘于滇池西岸的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遗存。这批动物骨骼遗存总数五千余件,包括哺乳动物类、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类骨骼,并可细分为二十余个种属。本文将利用天子庙遗址中所出土的动物骨骼,通过对动物个体及种群的统计和分析,以推测当时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对遗存中动物骨骼的研究,可以对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案提供重要资料.

  • 标签: 动物骨骼 生态环境 生业模式
  • 简介:传统的冷冻脱水过程通常需要将电阻温度传感器(RTD)插入到物料中以监测温度变化从而确定干燥终点,这种方式对于处理木质文物来说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无法做到无损或微损。本研究尝试采用无损方式对定型加固剂浸渍液即时浓度进行分析,并对冷冻干燥终点进行预测。采用这种无损技术成功地对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出土的30件木构件进行真空冷冻脱水定型处理,既达到了预期的定型保护效果,又确保了木构件的安全。

  • 标签: 出土元代木构件 冷冻干燥 传热模拟 无损检测
  • 简介:江西南昌西汉海昏墓是近年来重大的考古发现,墓中出土了约3000件漆木竹器,其中大量漆器残片上有“昌邑七年”“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等文字。从海昏墓所出漆器铭文看.主要分别为“物勒工名”、生产(收储)机构、制作工艺、成本价值、物主及其他等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诸侯王国官营漆嚣生产与管理的情况。故此.本文仅就所见部分漆器铭文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西汉诸侯王国 官营漆器 生产 管理
  • 简介:浙江上林湖出土了一批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在外观、造型、装烧方式上相似。通过对址的实地调查与样本的科技检测分析(包括热释光测年、化学成分检测、显微结构分析、吸水率测试)发现,这批秘色瓷与一般品质的越青瓷在胎釉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角度并不能将秘色瓷从越青瓷中区分开来。此外,在工艺技术上,秘色瓷的特点是坯泥处理细致,修坯严格,施釉均匀,并使用瓷质匣钵密封装烧。所以,秘色瓷是越青瓷中工艺技术较好的一部分精品瓷。

  • 标签: 秘色瓷 越窑 上林湖 工艺技术 化学成分
  • 简介:江西南昌市新建区琊墩汉墓M1(海昏刘贺)的发掘引起了考古界乃至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也予以多角度跟踪报道。该墓葬本体规模宏大。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藏陶、便房等构成.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室的典型范本。经过近五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已基本确认紫金城城址就是汉代海昏侯国的都城遗址,它与城址外包括墎墩汉墓在内的庞大汉墓群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为我国近年来考古项目最重要的新发现。同样也是目前发现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内涵丰富的汉代列侯墓园。而主棺是其中最重要的出土遗存.基于工地现场对主棺周边遗存所采取的应急处置保护的基础上,对主棺则使用了整体套箱起取的方式进行了现场包装。针对不同埋藏环境的出土遗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及遗存埋藏形式,采取安全、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措施进行包装起取:

  • 标签: 考古现场 刘贺主棺 遗存叠压 包装方法
  • 简介:2013年8月,供电部门为铺设电缆在御窑遗址中心区域开挖长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跟随施工进行现场清理。在电缆沟中部、距地表深约80厘米的地层中发现大量白色瓷泥堆积,在白泥中出土了两件白釉刻花盘、少量器物坯体和瓷质八足支烧垫具等遗物。根据地层叠压和出土遗物判断,发掘者认为此白色瓷泥堆积是建造于洪武时期,永乐时沿用,又废弃于永乐时期的御器厂大型陈泥池的遗留物。白泥层下的夯实基础中,亦有少量出土物,虽较为粗糙,但曾塑烧,当是元代遗存。

  • 标签: 御窑遗址 瓷泥堆积 白釉刻花盘
  • 简介:杭州南宋皇城遗址保护成为大遗址保护中的难题,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成功申遗6年之后,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范围仍未进行大面积的考古,且由于规划中将临安城遗址与南宋皇城遗址统合保护,遗址区大面积的居住区叠压导致推进中更大的问题。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发掘分析南宋皇城独特的宫城建制、体系化的礼制文化、山水园林景观,认为南宋皇城遗址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化价值。以此为基础提出以西湖文化景观完整性为指向,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对南宋皇城遗址在文化、景观、交通、社区诸方面进行渐进式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 标签: 南宋皇城 大遗址 文化景观 临安皇城 杭州
  • 简介:米黄釉瓷器中带有纪年铭文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比较少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一件刻有"大明万历乙卯年(万历四十三年)""漳州""同安县""东溪乡""陈福成""开元寺"等铭文的瓷雕作品,造型典雅隽秀,线条流畅优美,工艺高超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文献和前人研究,考释瓷雕铭文和相关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生产瓷雕的口位于泉州府同安县东门外东溪附近,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东溪一带,地处厦、漳、泉三角开放区的中心位置;陈福成监制瓷雕,并于铭文中体现地缘位置,展现出漳生产中浓厚的同业竞争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形态;瓷雕皆为开元寺供养器,为定烧之物,铭文内容丰富了明代瓷器的供养铭文体例。

  • 标签: 明代 漳窑 瓷雕 陈福成 供养器
  • 简介:是位于梅州市大埔县东南部的一个聚落,距县城湖寮镇10公里。2009年被广东省文联等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住建部评为全国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 标签: 古村落 大埔县 国家文物局 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传统 2009年
  • 简介:本次发掘发现了安阳曹操高陵陵园的垣墙、壕沟、神道及相关建筑遗迹,确认了M2即曹操高陵为陵园的中心,M1的年代要早于陵园、发掘表明东部闸门沟及东北部的夯土遗迹都要晚于陵园,与陵园布局没有直接关系。。同时根据陵园内的遗迹遗物特征判断,文献记载的曹丕毁陵活动确实存在,陵园建筑毁弃之后经过了仔细清理高陵陵园建筑的存在反映了曹操在当时不同于一般诸侯王的特殊地位,其布局特征与东汉帝陵明显不同,但与北魏帝陵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现出比较独特的时代特征。

  • 标签: 曹操高陵 陵园 东汉 诸侯王基 帝陵
  • 简介:本文通过对蒸馏罐和炉渣的显微组织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详细复原桐木岭清代炼锌遗址的炼锌技术。分析发现,桐木岭蒸馏罐各个部位设计合理,冶炼罐可以重复使用;该遗址主要使用含铅的硫化锌矿,焙烧不彻底,也使用可以直接冶炼的氧化锌矿;蒸馏罐在炼锌炉中摆放规范,冶炼和冷凝温度控制较好,技术效率较高。该研究对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炼锌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炼锌 蒸馏罐 硫化锌矿 焙烧 蒸馏
  • 简介:广州增城墨依山先秦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为探索广州地区早期文明及历史文化源流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本工作通过对其中三件陶大口尊的出土及保存状况进行评估,针对性地采用了三种不同的修复方法,成功复原三件大口尊,为国内外类似出土陶器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 标签: 墨依山遗址 大口尊 保护修复
  • 简介:通过对河南安阳杨河固遗址东周墓葬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性别和年龄的鉴定,并对颅骨进行了细致观察与测量,显示其具备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且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比较接近,与古代上马组、乔村合并组、曲村组最为接近,其次与将军沟组、西村周组、潘庙组接近,与朱开沟组、毛庆沟组也存在一定的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表明杨河固组东周时期古代居民属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同时不排除受到了古华北类型居民人群的影响。

  • 标签: 杨河固遗址 东周时期 墓葬出土人骨 体质特征
  • 简介:经田野考古调查,恩施自治州周家河村境内现有业遗存十余处。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该地烧造的瓷器种类多为碗、盘、酒具等生活用器,按釉色可分为青花、青釉、酱釉、黄釉、青白釉瓷器,装烧工艺为明火涩圈叠烧法。本文对周家河村境内址采集标本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考古调查、文献资料,着重考察了周家河址青花瓷器的始烧年代和技术来源等问题,得出结论:周家河地区青花瓷器的烧造不迟于明代晚期,其技术来源主要是景德镇与吉安临江等。

  • 标签: 周家河窑址 青花瓷器 明代晚期 景德镇窑 临江窑
  • 简介:局限于考古发掘资料的稀缺,以往学术界对于汉代列侯墓园礼制性建筑形制认识不够清楚,南昌西汉海昏刘贺墓园发现了完备的礼制性建筑群体,为我们重新认识汉代列侯的祭祀体系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海昏刘贺墓园发现的礼制性建筑特点分析,结合文献记载,认为其墓园内主体礼制性建筑为寝园建筑.柑葬墓前祠堂应为寝殿。

  • 标签: 海昏侯墓园 礼制性建筑 祠堂 寝园
  • 简介:对6例2004年殷墟大司空遗址出土人骨进行线粒体DNA研究,共得到6个单倍型归属于4个单倍型类群:B、D、N9a和Z.结合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测殷墟商代晚期居民人群构成多元。单倍型共享序列人群分布暗示殷墟中小墓居民可能作为华夏族的基底,其基因历经三千年却并未消失,而是在人群交流融合中沉淀下来并且扩散开去。通过本次研究对大司空遗址古代居民遗传特征有了初步认识,但尚待扩大样本量,选用更多种遗传标记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大司空遗址 线粒体DNA 单倍型类群
  • 简介:对裂隙进行充填灌浆,可以有效防止裂隙的进一步发展和雨水的渗漏,使遗址得以更好地保存。为比选出适宜于潮湿环境下址裂隙充填灌浆材料,采用烧料礓石、烧阿嘎土、砺灰三种传统石灰材料分别对浙江和福建四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遗址土进行改性研究。测试改性后浆体材料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收缩率,以及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水稳定性、安定性、耐碱性试验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石灰类材料均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但砺灰试样的耐冻融特性稍差、龄期强度低、收缩变形较大。烧料礓石改性试样具有较高的龄期强度、较低的收缩率、良好的耐候性。因此,建议将烧料礓石作为主剂应用于四处址的灌浆材料中。相关研究成果对址裂隙灌浆材料的选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标签: 裂隙 灌浆材料 水硬石灰 耐候性
  • 简介:见于西周重器宜吴簋,其封地所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宜吴簋铭文所载,宜地位于"东国"之内。"东国"意为东部地区,亦可称为"东土"。从传世文献看,西周"东土"所指有二:一为陕县以东的区域,可谓广义"东土";一为成周地区以东的区域,可谓狭义"东土"。金文中的"东国"与"南国"、"中国"、"内国"并见。表示方位的"内"与"中"概念近似,"内国"应即是"中国"。"东国"名东,"南国"名南,都是以"中国"为中心。金文中的"东国"就是传世文献中的狭义"东土"。此"东国"东抵于大海,西止于黄河,南不越淮水,北不逾九河。宜封地当于此间寻找,洛邑边鄙说、丹徒说、宜阳说、阳平乡说和仪征说均可排除。

  • 标签: 宜侯吴簋 西周东国 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