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江西南昌市新建区琊墩汉墓M1(海昏侯刘贺)的发掘引起了考古界乃至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也予以多角度跟踪报道。该墓葬本体规模宏大。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藏陶、便房等构成.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室的典型范本。经过近五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已基本确认紫金城城址就是汉代海昏侯国的都城遗址,它与城址外包括墎墩汉墓在内的庞大汉墓群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为我国近年来考古项目最重要的新发现。同样也是目前发现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内涵丰富的汉代列侯墓园。而主棺是其中最重要的出土遗存.基于工地现场对主棺周边遗存所采取的应急处置保护的基础上,对主棺则使用了整体套箱起取的方式进行了现场包装。针对不同埋藏环境的出土遗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及遗存埋藏形式,采取安全、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措施进行包装起取:
简介:漳窑米黄釉瓷器中带有纪年铭文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比较少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一件刻有"大明万历乙卯年(万历四十三年)""漳州""同安县""东溪乡""陈福成""开元寺"等铭文的瓷雕作品,造型典雅隽秀,线条流畅优美,工艺高超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文献和前人研究,考释瓷雕铭文和相关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生产瓷雕的窑口位于泉州府同安县东门外东溪附近,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东溪一带,地处厦、漳、泉三角开放区的中心位置;陈福成监制瓷雕,并于铭文中体现地缘位置,展现出漳窑生产中浓厚的同业竞争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形态;瓷雕皆为开元寺供养器,为定烧之物,铭文内容丰富了明代瓷器的供养铭文体例。
简介: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古墨样品进行综合分析,证明其为早期人工制作的松烟墨块:并且通过与现代松烟墨粉及墨锭的对比研究,推断其中可能添加了动物胶。
简介:对裂隙进行充填灌浆,可以有效防止裂隙的进一步发展和雨水的渗漏,使遗址得以更好地保存。为比选出适宜于潮湿环境下窑址裂隙充填灌浆材料,采用烧料礓石、烧阿嘎土、砺灰三种传统石灰材料分别对浙江和福建四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遗址土进行改性研究。测试改性后浆体材料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收缩率,以及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水稳定性、安定性、耐碱性试验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石灰类材料均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但砺灰试样的耐冻融特性稍差、龄期强度低、收缩变形较大。烧料礓石改性试样具有较高的龄期强度、较低的收缩率、良好的耐候性。因此,建议将烧料礓石作为主剂应用于四处窑址的灌浆材料中。相关研究成果对窑址裂隙灌浆材料的选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简介:宜侯见于西周重器宜侯吴簋,其封地所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宜侯吴簋铭文所载,宜地位于"东国"之内。"东国"意为东部地区,亦可称为"东土"。从传世文献看,西周"东土"所指有二:一为陕县以东的区域,可谓广义"东土";一为成周地区以东的区域,可谓狭义"东土"。金文中的"东国"与"南国"、"中国"、"内国"并见。表示方位的"内"与"中"概念近似,"内国"应即是"中国"。"东国"名东,"南国"名南,都是以"中国"为中心。金文中的"东国"就是传世文献中的狭义"东土"。此"东国"东抵于大海,西止于黄河,南不越淮水,北不逾九河。宜侯封地当于此间寻找,洛邑边鄙说、丹徒说、宜阳说、阳平乡说和仪征说均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