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洪武十八年,国子监助教金文徵欲排挤国子祭酒宋讷,以宋讷年老、受贿等因告之时任吏部尚书的同乡余火气,余火气信以为真,遂以年高为由劝宋讷退官,事发为太祖所杀。余火气受诛,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认为他身为吏部尚书“专擅威柄”。实际上,朱元璋此时正欲借宋讷重振国子监,余火气的举动,在朱元璋看来就是想阻碍国子监制度的重建。此外,朱元璋废相后,统管官僚人事的吏部尚书是否滥用职权,又是朱元璋皇权防范的重点所在

  • 标签: 国子监 宋讷 吏部尚书 余火
  • 简介:今年5月18日是第二十八届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ICOM)确定的活动主题为“博物馆与无形遗产(MuseumsandIntangibleHeritage)”。在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和指导下,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及中国农业博

  • 标签: 博物馆工作 中国 大众文化 管理机制
  • 简介:宁夏地方志办公室和全区各市、县(区)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6周年之际,周密计划、精心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影响,以促进我区地方志工作的法制化进程,推动年鉴、续志、史话丛书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区方志事业迈上新台阶。

  • 标签: 《地方志工作条例》 组织 宁夏 法制化进程 编纂工作 方志事业
  • 简介:本文主要以法国18世纪的文本为基础,试图利用语义学的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对当时法国社会政治变化的实证陈述,追溯一种被称为"公众舆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在此时的法国。"公众舆论"的出现以及当时文人对它的意义认知和阐释,表明18世纪中期之后法国的政治思想氛围已悄然转变。公众舆论,这个同样带有绝对主义特征的新权威,在观念的世界里取代了传统的绝对主义王权,并成为后来法国历史以那样激烈的方式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公众舆论 绝对主义 政治争论 政治文化
  • 简介:“行会”这一西方近代学术概念对中国商人组织历史研究具有长期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商人组织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建构的产物,反映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特定过程。本文以重庆为中心,结合巴县档案等材料,分析了重庆历史上的“行”、“帮”、“会馆”、“公所”以及神会等不同组织概念的历史内涵,提倡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基础上理解和解释中国商人组织的制度变迁问题。

  • 标签: 重庆 会馆 公所 神会
  • 简介: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高潮,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被启蒙思想家们记录下来。研究中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因为距离遥远,资料有限,其内部产生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赞美派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批判派。为探究他们对于中国不同解读的源起,本文将对其历史背景、生平经历和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藉此揭示中国研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即启蒙思想家试图从东方找寻促进法兰西民族觉醒的精神良药。这种辩证的文化智慧对于中国处理当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极具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热 中国学 启蒙运动 伏尔泰 孟德斯鸠
  • 简介:2007年11月9日自治区政府签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每年5月18日为宁夏地方志宣传日,把地方志宣传日写人了政府法规。“5·18”地方志宣传日是宁夏地方志创新工作的一大亮点,得到了中指组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地方志创新工作的一面旗帜。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宣传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专题 2007年 区政府
  • 简介:征《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十周年之际,宁夏地方志办公室周密计划,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开展“5·18”地方志宣传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地方志工作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等地方志法规规定。

  • 标签: 《地方志工作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 爱国 发展规划纲要 地方志事业 办公室
  • 简介: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这一主题以方程式的形式动态展开,聚合了当代有关博物馆的若干基本概念.凸显了博物馆的普世性质以及它们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激发创造力和活力,既是近年来博物馆的特征,又是博物馆发展的最大动力,博物馆正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社会变革。为此,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 标签: 国际博物馆日 甘肃省博物馆 纪念活动 社会变革 博物馆发展 创造力
  • 简介:达米安刺杀案是18世纪中期法国一起昙花一现的事件。尽管事件本身并未直接造成重大的政治后果,但却在公众舆论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且由于旧制度下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案件审判期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国王和耶稣会士是舆论抨击主要的对象,尤其是后者,被普遍认为是谋杀案背后的主使。1750年代初法国激烈的宗教和财税争论,是这种思想氛围生成的重要原由。

  • 标签: 达米安事件 舆论传播机制 政治论争
  • 简介:18世纪,山东绅民的抗粮行为常被清廷认为缘自其"民情"兼具"刚狠"和"晓文"的特质,而较少与官府失当联系在一起。嘉道年间,随着州县官吏在田赋征收中盘剥程度的加重,山东绅民时常通过京控渠道进行抗议。但因清廷的整饬始终不见成效,绅民对官府的仇怨持续发酵。至咸丰年间,在州县官因税收压力倍增而继续加重对乡村的盘剥,又未能有效掌控团练的情况下,"恨官久矣"的山东绅民遂借团练之力,频繁而激烈地反抗州县的田赋征收。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官方自身相信,"吏道之堕"实为团练抗粮的根源,绅民的责任反而获得理解和宽容,提示出当时的吏治危机已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山东绅民抗粮动因从"民情"向"恨官"的转变既折射出清王朝自18世纪末开始日渐凸显的吏治危机与官民对立,也预示着晚清以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冲突。

  • 标签: 嘉道年间 田赋征收 乾隆时期 吏道 绅衿 藩臬
  • 简介: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德丁(F·Durdin)1937年12月15日以前居于南京,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后在城内大肆屠杀、焚烧、抢劫、强奸等滔天罪行,尽管德丁15日便离开了沦陷后的南京,他所目击、记录的仅仅是日军进城后最初几天的暴行,但这已经是十分骇人听闻的消息。12月18日《纽约时报》发表了德丁所撰写的这篇报道,将日军的暴行公诸于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它向全世界人民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禽兽般的残暴行径,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特由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兴祖教授将该文译出如后。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纽约时报》 外国人 安全区 中国军队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