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0例(360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研究期间出现并发症共7眼,发生率为1.95%。包括:术中虹膜脱出2眼(0.56%)、角膜内皮损伤1眼(0.28%)、高眼压3眼(0.83%)、拱高过大而更换人工晶状体1眼(0.28%)。所有并发症经适当处理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近视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尽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手术并发症,但经适当处理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焦点人工晶状体(IOL)与区域折射IOL植入术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超声乳化术56例(6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植入区域折射IOL 29例(32只眼);B组植入三焦点IOL 27例(30只眼)。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球差、彗差及视功能质量评分。结果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80 cm中距离裸眼视力(logMAR)B组依次为0.00(0.00,0.10)、0.00(-0.03,0.10)及0.00(-0.03,0.10),优于A组的0.20(0.00,0.25)、0.10(0.00,0.25)及0.10(0.00,0.24)(Z=-2.478、-2.332、-2.248,P=0.013、0.020、0.025),两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及裸眼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暗室条件下A组球差大于B组(Z=-2.424、-2.620、-2.550,P=0.015、0.009、0.011),彗差A组大于B组(Z=-2.184、-2.376、-2.325,P=0.029、0.018、0.020)。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问卷调查评分视远、视近、使用电脑、夜间开车、日常生活活动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区域折射IOL相比三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具有更小的球差和彗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医护一体"治疗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矫正高度近视者183例(358眼)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51例(102眼)和医护一体模式治疗组132例(256眼)。所有病例均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传统模式治疗组每次平均费用较医护一体模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54,P=0.000)。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7,P=0.000)。结论改良式"医护一体"治疗模式在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确保医疗和护理质量安全。
简介: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共50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情况检测。结果所有术眼均在表面麻醉下顺利完成。术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0.5者分别为67.4%、95.0%、95.3%,93.9%,术后1周角膜曲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麻醉下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并可使术后视力早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高度近视白内障病患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联合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病患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并发症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42.5%),治疗后散光度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效果显著,具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爱尔眼科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70例(140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并与术前比较,观察术后拱高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1周、1、3及6个月随访拱高依次为(540.93±262.48)μm、(526.13 ±241.16)μm、(506.19±232.59)μm、(497.64±235.87)μm及(491.03±229.32)μm,呈逐渐下降态势。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结论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收治的老年CAT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采用SCE方法。对照组37例,采用PCE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天,两组患眼裸眼视力组间对比(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组间对比(P>0.05)。结论:对于老年CAT患者来讲,若其所在医院条件较好可建议其实施PCE,若无此条件则采取SCE,均有好的效果,且该种手术方式适合推广应用在基层医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期间我院一共有800例患者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共有820只患眼,对他们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结果术后视力≥0.05者795眼(99.4%),≥0.3者760眼(95%),≥0.5者628眼(78.5%)。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角膜水肿92眼(11.5%),术后暂时性高眼压10眼(0.13%),人工晶状体未能一期植入者10眼(0.13%),术后散光小,均在0.5D以下,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中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来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22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前检查项目,观察组给予后房型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对照组则给予予角膜屈光手术,记录手术后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各项指标达标情况,计算有效性。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3个月数据虽有差异,但是并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结果差距显著,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体相关的屈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稳定性较高,在今后临床使用研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伤性无晶状体眼无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外伤性无晶状体眼37例(37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范围14~57岁,平均(44.27±7.24)岁。均进行无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术后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变化、并发症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情况。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7±1.3)个月。结果术后BCVA 0.42±0.25优于术前的0.60±0.32(t=-10.014, P=0.010)。术后眼压11.2~20.3 mmHg,平均(15.3±2.1)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4例(10.81%)玻璃体积血,9例(24.32%)角膜轻度水肿。随访期间未发生人工晶状体偏位、脱位、襻暴露、感染、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无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操作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周口爱尔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复杂性眼外伤合并玻璃体积血80例(80只眼)为对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40只眼)。观察组行保留周边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常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未保留前囊)。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t=7.852,P=0.000)。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8.944,P=0.000)。眼压低于对照组(t=42.683,P=0.008)。角膜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t=4.525,P=0.000)。观察组术后发生眼压增高、虹膜粘连及角膜水肿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改善术后视力,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巩膜瓣下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外伤性晶状体脱位60例(6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传统组30例,行传统睫状沟缝线固定植入术;改良组30例,行改良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行UBM检查。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的有效率、视力、人工晶状体偏心量、倾斜度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改良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传统组的70.00%(21/30)(χ2=5.455,P=0.020)。手术后改良组的视力(BCVA,logMAR)为-0.12±0.01,优于传统组的0.01±0.003(t=68.201,P<0.001)。重复测量结果显示,术后1周、1、6及12个月改良组患者的平均偏心量及平均倾斜度均低于传统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发生、偏心量≥1 mm及倾斜度>5°为晶状体脱位患者影响疗效的因素。结论改良睫状沟缝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脱位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平均偏心量≥1 mm及平均倾斜度>5°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疗效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c植入术对全眼、眼内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拟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c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患者44例(88眼)。使用角膜屈光分析仪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在3、4、6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波前像差、角膜波前像差及眼内波前像差值。手术前后全眼、眼内及角膜各波前像差值[如总像差、低阶像差Tilt(S1)值、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5±0.12和1.11±0.12。在3、4、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眼总像差分别为(0.34±0.14)μm、(0.57±0.23)μm、(1.81±0.83)μm,眼内总像差分别为(0.34±0.11)μm、(0.52±0.16)μm、(1.74±0.68)μm,术后全眼总像差、眼内总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眼:t=14.67, P<0.001; t=16.68, P<0.001; t=14.35, P<0.001。眼内: t=15.41, P<0.001; t=13.89, P<0.001; t=13.21, P<0.001)。在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眼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 P=0.001; t=-2.84, P=0.008; t=-2.94, P=0.006);眼内高阶像差、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 P=0.013; t=-3.02, P=0.005)。余像差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c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能降低全眼、眼内总像差,但角膜像差无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在武汉、长沙、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CL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回访。收集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眼轴长度(AL)、视觉问卷等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8例(320眼),随访时间为术后5~9(5.9±1.0)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18.25~-4.38(-10.47±3.08)D和-4.00~+0.38(-0.91±0.82)D。末次随访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分别为0.15~1.71(1.10±0.20)和0.33~2.00(0.86±0.30)。末次随访的UCVA、BCVA均较术前提高(t=58.903、6.637,P<0.001),AL轻度增长(t=-9.136,P<0.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减少5.7%(t=10.0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拱高为24~1 300(402±185)μm。视觉症状问卷显示95%患者对手术满意,夜间视力和夜间驾驶容易度评分最低。共32眼(10.0%)出现并发症或已行手术治疗,包括白内障手术(5眼,占1.6%),ICL调位(10眼,占3.1%),ICL置换(9眼,占2.8%),ICL取出(2眼,占0.6%),外伤性视网膜脱离(3眼,占0.9%),玻璃体积血(1眼,占0.3%),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占0.3%),黄斑出血(1眼,占0.3%)。结论:术后5年以上远期随访,ICL植入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而且存在较少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