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57例,做为研究对象,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这57例患者随机分配两组,命名为A、B。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其他心律失常情况无明显差异,长R-R间期多在夜间发生,考虑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但R-R间期的长短情况不能准确反应房室传导,但能反应f波隐匿传导。结论在进行心房颤动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中,需要将患者白天活动时的心室率、24h平均心室率和临床症状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简介: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大于1.5秒)、选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有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存在。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把患者分为A(与睡眠有关组)、B(与睡眠无关组)两组。结果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秒、大于2.0秒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6.28±6.23、7.39±1.0、6.86±1.26;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秒、大于20秒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剐为:203.25±41.82、35.48+7.62、28.21±6.25,B组均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有关时,此现象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而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定量磁敏感图和R2*图中测量磁敏感性值和R2*值,观察0~6岁儿童脑深部灰质核团铁随年龄变化规律,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87例年龄1个月至6岁儿童(男26例/女61例),按照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1个月至1岁和大于1~6岁两组,测量并分析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的磁敏感性值和R2*值与月龄的相关性。结果1个月至1岁,仅苍白球磁敏感性值与月龄呈正相关性,而各深部灰质核团的R2*值均与月龄呈正相关性(P均<0.001)。大于1~6岁,各部位磁敏感性值和R2*值与月龄均呈正相关(P均<0.05),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的磁敏感性值与月龄的相关系数高于R2*值。结论由于R2*值可能受到脑水含量的影响,定量磁敏感图成为一种更适合评估0~6岁儿童脑深部灰质核团铁随年龄变化规律的方法。
简介:患者男,25岁.因反复阵发性心悸、头晕就诊.T36.8℃,P92次/min,BP110/70mmHg.心肺体征(-).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悸发作时,心动过速呈突发突止特点.图为V1导联:P波直立,为异位P波.p-P及R-R间期呈长短交替,分别为0.42s及0.35s,互差0.07s,平均0.385s,频率156次/min.R-P间期固定.为起源于交接区心动过速.QRS波呈rsr'型.P及R形态一致.上述现象为交接区异位起搏点分别经快、慢2条径路同步、传导速度比例恒定(R-P间期恒定)的顺传、逆传所致(见梯形图).P-及R波形态一致,系2条径路分别到达心室及心房前,均经共同通道到达心室及心房之故.
简介:摘要:麻醉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绩,其出现使得外科手术得以大范围应用,并且治疗安全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作为一个复杂的学科,患者以及家属自然无法洞悉其本质,但是对麻醉做一些千层面的了解仍然十分必要。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麻醉展开了分析,并且进一步对麻醉工作的分类和适用环境加以讨论,对于加强该领域的认知有着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1.5秒)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2011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率患者120例进行观察。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心电图,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分析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结果睡眠相关组85例患者中发生长R-R间歇1.5-2.0秒。睡眠无关组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P<0.01),风心病患者R-R间歇>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频度明显高于其它病种(P<0.01)。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简介:BackgroundRightbundlebranchblock(RBBB)maypresentasslurredornotchedSwaveinleadV1.However,slurredornotchedSwavemayalsorepresentslowconductioninthemyocardium.MethodsWeretrospectivelyanalyzedtheQRSpatternsinleadsV3RtoV5Rin7patientswithaslurredornotchedSwaveinleadV1.ResultsIntheleadsV3RtoV5R,6patientsshowedincompleteorcompleteRBBBand1patientslurredornotchedSwave.ConclusionsInthemajorityofECGsinasmallpatientserieswithslurredornotchedSwaveinleadV1,QRSmorphologyindicatingincompleteorcompleteRBBBwaspresentinleadsV3RtoV5R.AfindingoffragmentedQRSintheseleadsmayindicateslowconductioninthemyocardium.
简介:目的探讨55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55例患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55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长R-R间期共1200次,其中夜间900次,占75%,白天30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时,应检测长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简介:摘要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是胰岛素生长因子家族主要成员之一,IGF-1R在人类大多数肿瘤中呈过表达,也在肺癌的转化与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本文就IGF-1R在信号转导通路、与肺癌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及其在靶向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60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DC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以DCG24h记录60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的临床资料,统计长R-R间距发生总次数、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及长R-R间距、逸搏及逸搏性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60例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距共1285次,其中夜间965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60例中A组42例(70%),B组18例(30%)。A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9.5%、11.9%;B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88.8%、83.3%。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DCG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距时,应检测长R-R间距发生的频率、发生时间、与睡眠的相关性,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甚至停用抑制房室传导的药物,必要时行人工起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