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腰间突出患者采用针灸与推拿联合的方法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采集笔者所在医院 2012 年 1—12 月经检查确诊为腰间突出患者 2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10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推拿的方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仅有 2 例患者无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15%。结论:经临床研究可见,对腰间突出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针灸 推拿 腰间盘突出。
  • 简介:摘要颅高压危象是儿童颅高压的危重状态,常发生于急性颅高压,为脑疝前兆,需要及时识别和紧急处理。儿童急性颅高压和颅高压危象的治疗和预后是关系到儿童远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儿童急性颅高压和颅高压危象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识别、监测及干预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冀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 标签: 急性颅内高压 儿童 颅内高压危象 脑疝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骨折固定手术并发症。方法:收治跟骨关节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外加“Y”型钢板固定术治疗,常规组采用“L”形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治疗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 <0.05)。结论:跟骨关节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手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跟骨骨折 内固定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银质针结合臭氧治疗腰间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到2020年6月就诊的腰间突出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银质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之上结合臭氧进行治疗,把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银质针结合臭氧在治疗腰间突出症中的效果比较显著,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银质针 臭氧 腰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我国消化镜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镜医师培训发展相对缓慢,未形成与人民诊疗需求相适应的镜医师培训体系。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镜医师培训体系,对我国内镜医师培训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实现镜医师培训统一报名准入、管理部署、课程学习、考核认证、监督质控,系统性地培养一大批合格、优秀的消化镜医师,是提升我国新时代消化镜诊疗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就镜医师成长轨迹,合格、优秀镜医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国内外消化镜医师培训进展作一述评。

  • 标签: 内窥镜 在职培训 消化内镜医师 培训模式 培训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动脉瘤术后并发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探究脑脊液(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在颅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13例颅动脉瘤手术患者,按照感染与否分为颅感染组28例、非颅感染组185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2组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并分析其与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4 h为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颅感染组的CSF水平、血清学指标水平均高于非颅感染组,且患者的CSF指标、血清学指标与颅感染呈现正相关。结论患者的糖尿病、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CSF漏、术中出血量100 mL以上、手术时间>4 h均为术后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的CSF指标与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可协助颅动脉瘤术后并发颅感染的诊断。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术 颅内感染 脑脊液指标 血清学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 MRI 对 膝关节状半月板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是 膝关节状半月板撕裂患者, 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将 130 例 膝关节状半月板撕裂的 患者分为实验组( MRI 检查)和对照组(关节镜检查), 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实验组 膝关节状半月板撕裂的检查准确率( 95.38 %)远高于对照组( 72.31 % ) ,差异具有 统计学 意义 (P< 0.05。 结论 MRI 对 膝关节状半月板撕裂的诊断率准确性较高,提高了临床 膝关节状半月板撕裂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早期治疗有较好的帮助,给临床治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 标签: MRI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瘤扰流装置是一种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新器械,目前已有4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特点的瘤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动脉瘤。本文现围绕这4种瘤扰流装置的结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宽颈动脉瘤 分叉部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镜鼻窦手术所致直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鼻镜鼻窦手术所致直肌损伤的15例临床资料,根据牵引试验、MRI及CT检查结果判断直肌损伤程度。患者分为两组:直肌部分离断者6例(A组),直肌完全离断者9例(B组)。分析对比两组效果。结果A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55.83±12.81)PD和(6.67±2.58)PD(t=9.214,P=0.000);B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90.55±8.08)PD和(17.78±5.07)PD(t=22.891,P=0.000)。A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2.50±0.55)级和(1.00±0.00)级(t=6.708,P=0.000);B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4.00±0.00)级和(2.11±0.33)级(t=17.000,P=0.000)。治疗后6例正前方注视复视消失,其余9例复视均改善。结论鼻镜鼻窦手术所致直肌损伤,以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牵引试验指导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动眼肌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腔与经腹部超声对膀胱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在 2019年 1月 13日至 2019年 12月 28日 期间选取86例疑似膀胱疾病患者为试验对象,均进行经腹及经腔超声检查,随后分析两项超声检查方法对膀胱可疑疾病的诊断正确率。结果:经腹部超声联合经腔超声诊断正确率高于单方面诊断结果( P< 0.05)。同时经腹部超声联合经腔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 96.16%,特异度为 95.83%,漏诊率为 4.84%,误诊率为 4.17%。结论:在鉴别膀胱疾病时,运用经腹部超声联合经腔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经腔内 经腹部超声 膀胱内疾病 鉴别 比较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 不同固定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内钉固定和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诊治的7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疗效、并发症;出院后6个月,观察比较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与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低(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3%(6/45)]低于对照组[33.3%(10/3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较高(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比较,近期疗效相似,但愈合时间短于钢板固定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髓内钉固定治疗患者预后优于钢板固定。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钩状锁定钛板固定治疗掌指关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 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3例掌指关节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2~61岁[(46.0±2.3)岁]。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Pechlaner分型:A1型5例,B1型8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钩状锁定钛板及微型锁定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固定和愈合情况。比较术后2个月时患指与健侧指关节活动度(ROM)及握力,并采用手指总活动度(ATM)评分评估手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指术前和术后2个月时关节疼痛情况,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9个月[(11.3±1.1)个月]。手术时间20~30 min[(25.5±1.3)min],术中出血量5~10 ml[(5.5±1.3)ml]。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固定位置良好,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周[(4.7±0.3)周]。患者术后2个月手术关节ROM及患侧握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M评分:优11例,良2例,优良率100%,手功能恢复至正常。VAS由术前(5.9±1.1)分下降至术后2个月(0.5±0.1)分(P<0.05)。无固定失效,无切口感染。结论微型钩状锁定钛板螺钉固定治疗掌指关节撕脱骨折,手术时间短,可以在骨折解剖复位后达到坚强固定,骨折愈合时间短,手功能可快速恢复,疼痛缓解明显,手术并发症少,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掌指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微型钩状
  • 简介:  【摘要】 目的:对跟骨骨折采用复位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选取 2018年 12月 -2020年 2月本院入住的跟骨骨折患者 32例,共 36足。按照 Sanders法将所有患足分成标准Ⅱ型 11足、标准Ⅲ型 17足、标准Ⅳ型 8足。对 32例患者的跟骨骨折均采用跟骨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并在手术后 6~ 24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电话随访,并按照 Maryland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足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足部功能评价为优 21足,评价为良 12足,评价为可 3足,优良率可达 91.67%。不良反应: 2例患足出现手术切口的渗出,但经过换药等操作后自愈; 1例患足发生腓肠神经的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3%。结论:对跟骨骨折采用复位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术后足部功能恢复的优良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重建钢板; 骨折固定术; 切开复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reduction plate for calcaneal fracture.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8 to February 2020, 32 patients with calcaneal fracture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36 feet in total. According to Sanders method, all affected feet were divided into 11 feet of standard type Ⅱ, 17 feet of standard type Ⅲ and 8 feet of standard type Ⅳ. 32 cases of calcaneal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calcaneal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steel plate.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by telephone 6 to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by telephone, and their foo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Maryland scoring system. Among them, the foo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21 feet, good 12 feet and fair 3 feet, with the excellent rate of 91.67%. Adverse reactions: 2 cases had exudation of operation incision, but self-healing after dressing change; 1 case had injury of sural nerv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8.33%.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reduction plate for calcaneal fracture is significant.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oot function recovery is high,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s small.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分析瘘早期术后护理干预对降低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促进瘘早期成熟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设定为 70 名,于研究期内(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5 月)从我院收治的 动静脉瘘术 患者中筛取,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对 70 名患者进行分组,共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为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8.57% ,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0.00% ,两组对比( x 2 =9.4007 , p=0.0021 ) 。 结论:通过早期术后护理干预, 瘘早期术患者能够明显降低 动静脉瘘并发症的 发生率,帮助患者 瘘早期成熟, 值得推广 。

  • 标签: 内瘘早期术 护理 干预 静脉内瘘并发症 内瘘早期成熟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MRI和锥形束CT图像配准方法,并运用配准后的图像对关节与髁突位置关系进行初步评估。方法纳入2018年1至3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门诊的3例颞下颌关节移位患者(共6侧TMJ),男性1例30岁,女性2例,分别为21和26岁。使用Mimics软件分别重建TMJ锥形束CT与MRI三维图像并进行配准,评价配准后的图像,并依次测量3例患者在开口、闭口状态下关节盘面积和体积,关节的位置即髁突最高点(C点)到关节中心点(D点)的距离、关节后带最后点(P点)到C点的距离以及线段CD与眶耳平面的夹角(∠DCF)。结果3例患者的12幅TMJ的配准图像均可显示关节、关节结节、关节窝、髁突等解剖结构及相互关系。结合临床诊断,关节位置正常的CD差值最小(1.94 mm),不可复性前移位CD差值较小,可复性前移位CD差值较大;而不可复性前移位PC差值较小;关节正常开口位时,∠DCF角度最小为3.81°。而不可复性前移位其∠DCF角度最大为48.03°。结论图像配准融合后可准确地显示患者闭口、开口时关节相对髁突的位置。开、闭口位CD差值大小对判断关节位置有一定意义,PC值可判断关节后带相对于髁突的位置。配准图像可从三维角度全面认识关节盘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和位置,并为颞下颌关节移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成像 锥形束CT 配准
  • 简介:  摘 要:目的 探讨微创与保守治疗腰间突出两组对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100例腰间突出患者,取随机数字排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5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 VAS评分。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 82.00%低于观察组 9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 VAS评分( 4.03±0.57)低于对照组( 5.21±0.62)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微创与保守治疗腰间突出两组均有效果,但是微创方式治疗效果更明显,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腰间突出;微创治疗;保守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VA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2.00%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6.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VAS scor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4.03 ± 0.57)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21 ± 0.6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ve both effects, but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is more effectiv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with obvious advantages.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