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根本原因分析在肿瘤科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院内某一阶段26例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组建RCA团队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度相应策略。结果 护理人员职称与责任心、患者年龄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肿瘤科护理 不良事件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4种不同药敏方法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性能,为实验室选择可常规开展的药敏方法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88株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其中6株携带mcr-1基因),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的MIC值。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性、分类一致性、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配对χ²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法对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金标准相比,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和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基本一致性分别为94.32%(83/88)、92.05%(81/88)、90.90%(80/88)和96.59%(85/88),分类一致性均为100%(88/88),未出现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1),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1,P<0.001);4种药敏方法测定的MIC值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均呈正相关,一致性较好(r均>0.5,P均<0.05)。结论多黏菌素4种药敏方法在本实验室均达到了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及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联合推荐的性能标准,其中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CBDE检测性能表现最佳,目前可应用于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

  • 标签: 肠杆菌科 药物敏感性试验 多黏菌素类 mcr-1 性能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个体病例数据(IPD)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并明确需要改进的领域。研究设计系统综述。数据来源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系统综述数据库。研究的合格标准以评估干预措施疗效为研究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IPD meta分析的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1991—2019年发表的涵盖21个疾病领域的323篇IPD meta分析:270篇(84%)为非Cochrane系统综述,269篇(84%)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排名前25%)。IPD meta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质量不佳:运用适当的方法评估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43%,95%可信区间38%~48%),解释结果时考虑偏倚风险(40%,34%~45%),提供排除研究的清单及排除理由(32%,27%~37%),预先制订研究计划(31%,26%~36%),预先确定评估总体效应(44%,39%~50%)和病例-干预交互作用(31%,26%~36%)的方法,评估和考虑潜在的发表偏倚(31%,26%~36%),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19%,15%~23%)。126篇(39%)IPD meta分析未能获得90%及以上的合格病例或试验的IPD,其中只有60篇(48%)提供了未获得的原因,21篇(17%)采取了某些策略来探讨无法获得的IPD可能造成的影响。结论IPD 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不理想。未来开展IPD meta分析需要预先制订研究计划(包含数据分析方案),全面检索文献,运用适当的方法评估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分析数据和解释结果时考虑偏倚风险的影响,解释无法获得IPD的原因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级检验方法学的建立及其在血脂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在2019年4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采集的96例血脂生化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标本均为48例;研究组标本应用分级检验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拉网检验方法,对比两组标本的漏检率以及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在检验后的HDL-C、TC、TG的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小(P>0.05);研究组标本的ApoB、ApoAI以及LDL-C指标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样本检验后的LDL-C、ApoB以及ApoA等指标漏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血脂生化检验中应用分级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指标检验,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出率,并且能够大大降低标本漏检的风险。该种检验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分级检验方法学 血脂生化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乳胶法和化学发光法(CLIA)两种不同方法学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的异同,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为临床选择一种经济、快速、准确、合适的检测HBV的方法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对2019-2020年来我部疗养的特勤疗养员1 049例,分别应用乳胶法和化学发光法(CLIA)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两种方法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乳胶法具有简便、快速、独立包装的优点,结果也较准确,在初步筛选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还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具有更为灵敏、特异、方便、准确的特点。临床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学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乳胶法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根本原因分析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纳入2021.01~2021.03本院在职500名医务人员进行研究,使用根本原因分析法以问卷调查、直接观察、结合循证依据的方式找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3个月,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结果 干预后,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无菌操作前五个洗手时机下的手卫生依从性依次为100.00%、100.00%、57.60%、100.00%、98.40%,均高于干预前的71.00%、91.80%、39.20%、64.40%、73.60%(P<0.05)。结论 根本原因分析法可找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低的根本原因,并落实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手卫生依从性 医务人员 洗手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预防血透中心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血透中心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管理前后的血透治疗患者各114例,对比血透中心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上报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后,血透中心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且不良事件的上报率较实施前更高(P<0.05);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后血透中心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在根本原因分析法的影响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取得了大幅提升(P<0.05)。结论:借助根本原因分析法对血透中心护理服务加以管理,能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为患者带来更加满意的护理体验。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血透中心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段为2018-10月至2020年-10月,实验对象为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按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实施的不同方法分组,对照组(n=100)实施常规管理法,观察组(n=100)实施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管理法,比较两组管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医院管理质量管理控制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在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实施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管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追踪方法学 PDCA循环管理 医院感染 管理质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追踪方法学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通过个案追踪与系统追踪结合的方式:个案追踪对发生非计划拔管事件进行分析,对日常工作导管护理质量实施质控个案追踪,找到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诊疗风险的控制;系统追踪的方式控制各环节和层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改善对策,通过追踪方法学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几率。结果:追踪方法学联合质控管理手段,可积极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几率,实施前后的非计划拔管率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施前后非计划拔管出现的症状进行对比,能够发现各种特征非计划拔管都明显下降,因此实施追踪方法学实施非计划拔管的改善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追踪方法学开展的导管管理,可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几率,提高导管护理质量,保证患者机体安全,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追踪方法学 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降低CT增强检查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1]。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24869。例CT增强检查患者中的415例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针对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分析RCA实施前(2017年1月-12月)与实施后(2018年1月-2018年12月)CT增强检查中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CT增强检查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RCA实施前为1.67%(415/24869),实施后为0.63 %(169/26186),两组拔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性拔管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消化内科内镜诊断患者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选取在该院消化内科行内镜诊断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追踪管理方法开展时间将其分为实施前300例(2018年7~12月,对消化内科行内镜诊断患者行内镜常规护理管理)及实施后(2019年1~6月,对消化内科行内镜诊断患者实施追踪管理法)300例。分析消化内科内镜诊断患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后6个月消化内科内镜诊断患者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结论追踪管理能有效提高消化内科护士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降低消化内科内镜诊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 标签: 追踪方法学 微信公众号管理 手术室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根本原因法的护理安全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照组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80例患者,该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80例患者,该组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是8.75%,对照组是21.25%,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

  • 标签: 临床护理管理 根本原因分析法 护理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两种方法学检测糖类抗原242(CA242)结果的可比性,以评估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CA242是否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新指南EP9-A3文件要求,收集2018年1-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患者检测剩余的新鲜血清标本100例,以Fujirebio Diagnostics AB的酶联免疫法为参比方法,安图生物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为评估方法,对2种方法检测CA242的结果进行方法学比对和偏移评估。选择Passing-Baklok回归方法进行线性拟合,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4.31~295.63 U/ml范围内,2种方法学的CA242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1,截距0.652)。参比方法和评估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75±6.69)U/ml比(56.11±6.86)U/ml,t=0.246,P=0.806]。将CA242的医学决定水平25.00 U/ml代入选取的最佳回归模型拟合方程,计算得到的相对偏移3.52%,<1/2TEa±12.5%(TEa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审允许总误差),满足要求。结论安图生物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和Fujirebio Diagnostics AB酶联免疫法检测CA242结果具有可比性,满足临床需要。

  • 标签: 抗原, 肿瘤相关, 碳水化合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儿生血糖浆中硫酸亚铁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测定波长为523nm。结果硫酸亚铁的质量浓度在3.19~25.56μg/mL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A=0.03182C-0.00171(r=1.0000),平均回收率97.54%,RSD%=1.6%,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良好。结论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小儿生血糖浆中硫酸亚铁的含量测定质量控制。

  • 标签: 硫酸亚铁 小儿生血糖浆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的护理安全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择临床治疗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管理。结果: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健康教育,病房环境,病房巡视,服务及时性,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技能等护理满意度,岗位职责,护理素质,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操作技术以及沟通能力等护理质量评分相比(P

  • 标签: 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的护理安全管理 临床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防治任务重大。病理生理学、遗传学以及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导致ASCVD的明确病因,干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本文从LDL导致ASCV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遗传学证据,干预LDL-C改善ASCVD预后的临床证据以及LDL-C干预靶目标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病理生理学机制 遗传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