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对检验食源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调研对象,均为食源性疾病患者,均接受微生物检验,观察检验结果,研究起止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月。结果 入组6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共有1104份检验标本,经病原微生物检验,检出病原微生物156株,检出率156/1104=14.13%,其中92株(58.97%)致病性弧菌,41株(26.28%)肠道致病菌,6株(3.85%)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0.90%)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检验标本渠道:99株(63.46%)肛拭子,39株(25.00%)可疑食品,11株(7.05%)环境标本,7株(4.49%)呕吐物。结论 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对诊断食源性疾病和降低食源性疾病对民众的危害有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方法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方法 选取我疾控中心合作医院2020年01月-2021年03月间10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常规干预方式,并作为参照组,选取我疾控中心合作医院2020年04月-2021年07月间10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PDCA循环干预方式,并作为研究组,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高于参照组(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干预方式应用价值更高,提高样本送检率,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送检率的有效方式,为医院感染管理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PDCA循环法,从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方面对标本送检率不达标的科室进行管理,增加标本送检率。结果通过10个月的改进措施,目标科室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总体送检率(含限制类、特殊类)分别由26.93%、32.07%、72.70%上升至70.92%、77.11%、92.31%,均达到并超过国家相关要求,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由原有的9.11 d缩短至8.28 d。结论PDCA循环法的运用显著提高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送检率,从整体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以便更好的为临床诊断婴幼儿腹泻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教学医院 2015 年 2 月 -2016 年 3 月接受治疗的腹泻患儿 160 例,对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腹泻的婴幼儿 121 例,占总例数的 75.63% ;患儿因痢疾而出现腹泻症状的婴幼儿有 37 例,占总例数的 23.13% ;其他并不十分明确的原因导致婴幼儿腹泻的有 2 例,占总例数的 1.25% 。在 160 例患儿中,年龄< 6 个月的有 30 例,年龄在 6 个月 ~3 岁的有 109 例,年龄在 3~6 岁的有 21 例,将不同年龄段患儿检测出的轮状病毒阳性率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通过对婴幼儿腹泻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得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且婴幼儿的主要发病年龄在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我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运行管理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做好全国保藏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各级各类保藏中心进行普查。结果保藏中心所在单位是公益一类的占78.6%(11/14),公益二类的占21.4%(3/14),保藏中心所在单位内以独立部门形式管理的占28.6%(4/14),以非独立部门形式管理的占71.4%(10/14);保藏中心年平均经费共1 708.15万,平均122万/家;保藏中心编制的四级病原微生物管理文件体系中,管理手册占32.3%(219/678)、程序文件占10.5%(71/678)、标准操作程序占29.5%(200/678)、记录表格占27.7%(188/678);现有工作人员共216人,兼职人员占70.8%(153/216),专职人员占29.2%(63/216)。保藏中心对外共享服务对象中科研机构占56.6%(60/106);共享方式中合作研究共享占92.9%(13/14),公益性共享占57.1%(8/14);共享协议中规定材料衍生物及数据所有权的占84.6%(11/13)、预设纠纷解决方案的占84.6%(11/13)、约定收益共享比例的占69.2%(9/13)。结论我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整体运行良好,并积极发挥了共享资源的支撑作用。在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下,建议进一步加强保藏中心独立性和专业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共享的多元性和规范性,促进我国保藏中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婴幼儿腹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意义。方法针对40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同时探究其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并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临床价值,本次4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4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本次40例患者中微生物检验发现其感染的病菌类型包括志贺菌、沙门菌、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等,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其所占比例为40.0%。针对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情况发现,1~3岁之间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其所占比例为37.5%。结论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对于其致病原因,以及致病情况等均能够进行相应的明确,从而及时引导临床进行治疗,所以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方法我院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将44例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疾病的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并且在这过程中,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以帮助患儿促进其自身健康的恢复。结果根据研究人员所进行研究显示,44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中共检出39株病原菌,其中一共有16株志贺菌(41.03%),12例弧菌属(30.77%),以及11例气单胞菌(28.21%)。并且在这之中,志贺菌占据着其中较高的比例。同时,根据研究人员所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志贺菌、弧菌属、气单胞菌等病原菌对头孢哌酮、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结论通过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患儿进行研究治疗工作之后发现,志贺菌是儿童细菌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并且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为了减少临床耐药情况,在对患儿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疾病的治疗工作,从而促进患儿治疗效果的改善,促进患儿身体健康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