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脑电生物反馈仪测试及其儿童多动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4月-2017年6月)搜集的111例临床疑似多动症患儿的一般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脑电生物反馈仪测试方法测定多动症儿童分型(其中有43例确诊为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所有患儿均经过脑电生物反馈加以治疗。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多动症患儿的综合注意力商数、反应控制商数。结果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之前,综合注意力商数为(63.05±12.44),治疗2个疗程后,综合注意力商数为(102.93±7.05),治疗4个疗程后,综合注意力商数为(108.86±8.65),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治疗前后的综合注意力商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次后,43例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的好转率为65.12%(28/43),治疗40次后,43例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的好转率为88.37%(38/43),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仪测试能够准确测量多动症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提高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哮喘控制测试(ACT)与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56例哮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ACT评分、同时应用肺功能检测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作用。结果56例患者治疗前症状完全控制率26.3%,部分控制率27.6%,治疗6个月后症状完全控制率56.8%,部分控制率23.5%,治疗前后比较ACT评分、PEF、PEF%预计值、FEV1、FEV1%预计值、FVC、FVC%预计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T测试可作为门诊筛查哮喘患者是否控制的检测手段,联合肺功能检测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病情,评估哮喘控制程度,对于哮喘患者的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脏神经官能症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稳心颗粒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分析其对心电图测试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医院诊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伴心律失常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0)与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方式对对照组进行治疗,研究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电图测试值的影响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显著提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波及Q-T离散度明显减小,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情况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神经官能症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稳心颗粒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心电图测试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应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能否降低对比剂剂量及浓度。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临床接受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智能对比剂追踪法进行检查,研究组患者应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扫描技术进行检查,观察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注射剂量80mL;研究组浓度300mgI/mL,剂量均值(40.89±2.16)mL,对比剂剂量、浓度相比,研究组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肺部血管的平均CT值相比,升主动脉均值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图像资料盲法评价对比,5级、4级、3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级、1级均为0例,对比无差异。结论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技术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中应用,降低剂量和浓度,对图像资料的诊断影响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杆菌感染效应T细胞干扰素-?(IFN-?)释放检测试验对诊断菌阴肺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结核杆菌感染效应T细胞干扰素-?(IFN-?)释放检测试验和PPD试验。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结核杆菌感染效应T细胞干扰素-?(IFN-?)释放检测试验阳性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假阳性率为4.0%;实验组患者的PPD试验阳性率为60.0%,对照组患者的假阳性率为36.0%。结论在对菌阴肺结核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时,结核杆菌感染效应T细胞干扰素-?(IFN-?)释放检测试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快速检测前后的结果,优化献血前筛查策略。方法对献血者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胶体金法),进行快速检测,对筛查合格的献血者样本进行HBV、TPELISA双试剂检测。比较开展HBsAg、TP联合快速检测前、后血液HBV及TP阳性报废率。结果2017年2月—2018年7月42467例初筛合格无偿献血者样本中,检出HBsAg反应性样本317例,阳性报废率0.75%;检出TP反应性样本200例,阳性报废率0.47%,低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未开展HBsAg及TP联合快速筛查前,HBsAg及TP阳性报废率。结论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纸条快速筛查,能有效降低血液HBV及TP阳性率;减少对不合格血液采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及水平,进一步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