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阐述国内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分析和统计方法,阐明FMEA法在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中应用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对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体验、感受及避免或减少中断事件发生的措施,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加强护理中断事件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8—9月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3个护理单元12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获得的访谈资料运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主题分析,提炼出的主题包括中断事件的来源、发生时护士的当前事务、影响及应对策略。结论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对急诊护士有较多不利影响,护理管理者应从多角度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GTT)用于检测ICU患者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GTT白皮书中触发器的内容,结合国内不良事件上报范畴及部分ICU专科指标,建立16项触发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案室2018年7月—2019年6月入住ICU的1 683例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按照抽样间隔数随机抽取421份出院患者病历,剔除重复病历得到审查病历420份,采用GTT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际用于审查的病历420份,16项触发器中,14项显示阳性,触发器阳性频次为128例次,涉及患者62例;确定不良事件51例次,涉及患者43例,检出率为10.24%(43/420);51例次不良事件中,E级37例次(72.55%),F级13例次(25.49%),H级1例次(1.96%),未发现G级和I级。同年度ICU自愿上报不良事件18例,上报率为1.07%(18/1 683)。结论GTT可有效应用于ICU患者不良事件的检出,设计合理的触发器能提高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护理问题,并且解决相对的护理问题,以此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方法:从2020年8月到2020年12月,通过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一共发生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共50件,并通过各种调查和研究分析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和归纳。结果:经过本文的研究和调查对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类和总结,原因从护理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患者本身为切入点进行归纳。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整体素养不强,护理观念缺乏等因素。管理人员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缺乏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管理机制存在着漏洞。患者由于病情的进展和延续,精神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压力,经济上也存在着巨大的负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随之提高。结论:医院的管理人员应当健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管理措施,从严要求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养,提高护理质量,最终达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 收集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文件资料82例,分类统计各科室不良事件数据,以及按照事件等级、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并计算出所占比例,以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数据信息参考。结果 在科室上报方面,非手术科室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最高,占比为58.54%,依次是手术科室(19.51%)与辅助科室(14.63%);在事件等级方面,Ⅳ级事件发生最多,占比为57.32%,然后是Ⅲ级事件,占比为42.68%,Ⅰ级事件没有发生;在事件类型方面,错误事件发生了37例,占比为45.12%;在发生原因方面,诊疗不良事件共计发生了31例,占比为37.81%,临床管理总计35例,占比为42.68%。结论 82例不良事件经过以上分析后,确定了不良事件发生的规律与原因,以便于进行医疗管理的改进与完善,以此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小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 探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 收集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文件资料82例,分类统计各科室不良事件数据,以及按照事件等级、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并计算出所占比例,以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数据信息参考。结果 在科室上报方面,非手术科室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最高,占比为58.54%,依次是手术科室(19.51%)与辅助科室(14.63%);在事件等级方面,Ⅳ级事件发生最多,占比为57.32%,然后是Ⅲ级事件,占比为42.68%,Ⅰ级事件没有发生;在事件类型方面,错误事件发生了37例,占比为45.12%;在发生原因方面,诊疗不良事件共计发生了31例,占比为37.81%,临床管理总计35例,占比为42.68%。结论 82例不良事件经过以上分析后,确定了不良事件发生的规律与原因,以便于进行医疗管理的改进与完善,以此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小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情绪线索对强迫症患者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招募的157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119名年龄、性别和智力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参与研究。采用实验室范式评估个体的前瞻记忆功能。采用2(组别:强迫症组、对照组)×3(线索情绪属性:积极、中性和消极线索)的混合设计考察2组在不同情绪线索提示下前瞻记忆的正确率。采用相关分析探索强迫症患者的前瞻记忆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情绪线索的主效应不显著(F=0.377,P>0.05),组间主效应显著(F=8.863,P<0.01,η2=0.030),强迫症组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总体低于对照组,情绪线索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3.261,P<0.05,η2=0.012)。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中,积极和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均显著高于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Cohen′s d值分别为2.29、2.94),积极和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差异不显著;在强迫症组中,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积极和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Cohen′s d值分别为1.57、1.14),积极和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强迫症患者在积极和消极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与其焦虑水平相关显著(r>0.200,P<0.01),在中性情绪线索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与焦虑水平相关不显著。结论强迫症患者存在前瞻记忆受损,主要表现在前瞻记忆的情绪增强效应上,积极情绪对强迫症患者的前瞻记忆无增强效应,仅存在消极情绪增强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室常见不良事件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择取100例我院血液净化室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病例,该组病例均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间选取,将患者血液透析时间以及病例则取时间作为分组依据,对照组50例在血液净化期间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则针对患者血液净化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干预方案,将两组患者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以及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通过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常见不良事件原因,并制定护理干预方案后,观察组患者出现低血压、痉挛、恶心呕吐、发热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值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对眼耳鼻喉科护理不良事件采用防控管理的方法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收治的眼耳鼻喉科52例产生了护理不良事件的患者进行分析,针对分析出来的问题制定防控管理方案,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采用防控管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2019年整年和2020年整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比较(2019年整年和2020年整年收治的患者总数相近)。结果: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收治的眼耳鼻喉科患者中共有52例患者产生了护理不良事件,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收治的眼耳鼻喉科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产生了护理不良事件,2020年整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9年。结论:对眼耳鼻喉科护理不良事件采用防控管理的方法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少眼耳鼻咽喉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护理过程中产生不良事件的实际管理效果及控制措施。方法:针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份期间我院选择了90名神经内科患者,该些患者普遍存在着癫痫、帕金森病、痴呆综合症、脑梗塞等疾病。我院把90名神经内科患者通过医院内部系统随机分配的方式方法进行平均分组,即研究组与普通组。两个组成员分别有45人,分别对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措施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普通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过程并且对可能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出现没有进行行为管控措施。研究组是在45名神经内科患者日常常规护理过程中结合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措施对患者进行临床跟进。统计两组神经内科患者在研究护理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或反应的频率和概率,并统计患者对本次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结果,对比研究组和普通组神经内科护理发生不良事件的频率和概率可知,研究组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远低于普通组,且两组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参考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