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律师会见权,将其会见的时间提前、手续简化,并明确会见不被监听,无疑有利于该权利的贯彻落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可是,该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会见的次数与时间、会见的安排、会见的资格审查、会见的许可等问题,致使价值未能充分发挥。要确保会见权落到实处,必须对该权利予以正确理解,进行严密的程序设计,并强化保障措施。

  • 标签: 会见安排 会见许可 会见保障
  • 简介:侦查阶段辩护律师享有调查取证权不仅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国际潮流。在我国,立法并未明确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享有调查取证权,学者对此也未达成一致意见,实践中辩护律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进行调查取证。然而在美、英、法、德四国,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进行调查取证并不存在障碍,律师也可通过其他相关权利和制度来弥补自行调查取证的不足。鉴于与域外法治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应当转变思想观念,从相关制度、追责机制和律师自身等各个方面对这一权利进行完善,减小侦查阶段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阻力和执业风险,并提高其调查取证的能力和动力,使其为实现有效辩护做好准备。

  • 标签: 辩护律师 调查取证权 侦查阶段 域外法治发达国家
  • 简介:调查取证权是律师辩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限到丰富的过程,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之进一步完善。但是,律师调查权仍然面临侦查阶段不明确、自行调查取证尴尬、审查调查取证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该权利的行使。因此,遵循于立法本意,应当明确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赋予豁免权、降低律师执业风险,完善申请调查取证的程序,引进委托调查模式。

  • 标签: 律师 调查取证权 豁免权 委托调查模式
  • 简介:辩护律师保密特权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热点。文章对辩护律师保密特权的概念作出了界定,并指出其法理基础在于保障信赖利益和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在这一制度中,存在着道德规范与职业伦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理论冲突,且现行的法律规范存在不足,故而其在实践中陷入困境。通过比较借鉴域外在辩护律师保密特权的主体、范围、期间、例外规定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完善我国辩护律师保密特权制度的具体构想。

  • 标签: 辩护律师 保密特权 保密义务 拒绝作证权
  • 简介:新辩护制度赋予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权,从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的行使、辩护律师的会见权、通信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利与证据展示义务等几个方面对辩护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完善。通过几年的司法实践,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实务问题,对这些问题应作分析探讨并再予完善。

  • 标签: 律师辩护 监督制约 调查取证
  • 简介:数据化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社会具备显著的间接性特征。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网络服务提供者“经监管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属于构成要件要素,以行政裁量取代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责任的规范判断,突破了消极责任原则的约束,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创设了间接刑事责任。应当坚持刑法中的消极责任原则,将本罪修正为“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属于量刑情节。在预防性司法的理论进路下,应在社会风险管理的整体意义上理解犯罪风险预防,以《网络安全法》第74条为基础,以网络服务提供者为规制对象,构建层次分明的法律责任体系。具体来说,在能够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间接故意或过失时,适用“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不能明确认定其主观责任时,充分发挥刑法规范的积极调控功能。

  • 标签: 网络服务提供者 间接刑事责任 消极责任原则 法律责任体系 预防性司法
  • 简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律师"研讨会5月22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央政法机关、政法院校、研究机构、律师界和媒体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最高人民法院李少平副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孙谦副检察长、中国法学会张苏军副会长出席会议。此外,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

  • 标签: 研讨会综述 律师 制度 认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等主要国家的司法员额结构,探讨诉讼、法官与律师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所体现的一般司法规律,并和中国司法结构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司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文章认为,中国司法结构存在“三少一多”的特点——诉讼少,律师少,法官人均案件少,法官多。在员额制改革过程中,不宜实行全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当地的案件数量适当配备法官职数,同时发展适当规模的律师队伍,让律师在法治进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司法员额制 人均诉讼量 案少人多 法官精英化
  • 简介:在武宣县检察院,律师阅卷申请,一个电话便“搞掂”。“以前都是阅读纸质案卷,还需检察人员陪同。一次不能阅完案卷的,还要多跑几回。若遇到案件承办人外出,只能往后拖,既费时又费力。现在好了,通过预约便可到案管中心阅读电子卷宗,有需要的还可刻录光碟带走。”通过网上预约阅卷的陆律师,描述其接受武宣县检察院“一站式”服务后的感受,“更透明、更便捷、更规范”。

  • 标签: 律师阅卷 武宣县 电话 “一站式”服务 网上预约 检察人员
  • 简介:为实现人权司法保障的价值目标,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于辩护制度作出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然而,立法上对于辩护律师于侦查阶段是否享有调查取证权的问题却采取了回避的立法态度,这就使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长期争论依然悬而未决。从刑事诉讼的整体框架并基于价值分析和体系分析的多元视角对其进行检视,侦查阶段辩护律师应当享有调查取证权是有多重原因的,而赋予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又是现代刑事诉讼所承载的法治与文明趋向的必然要求。

  • 标签: 刑事诉讼 侦查 律师辩护 调查取证权 价值分析 体系分析
  • 简介:按:主持人(聂立泽教授):大家晚上好.欢迎刘仁文教授来我校演讲。刘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刑法研究室主任,他现在还同时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他学贯中西,曾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

  • 标签: 学术理想 法治变革 理想法治
  • 简介:刑警除罪权作为刑事警察基本职权之一,属于特殊的刑警自由裁量权,是刑事警察对相关涉案人员做出否定犯罪决定的权力,其独特的属性在于处分性、独享性和终结性。在实践中行使刑警除罪权的案件类型主要包括:应当行使刑警除罪权的涉罪案件、可以酌情行使刑警除罪权的涉罪案件和必须慎重行使刑警除罪权的涉罪案件。刑警除罪权的理论根据在于非犯罪化思想、程序正义理念和司法效益观。行使刑警除罪权主要存在四类问题:玩忽职守的不作为、职权之内的滥作为、超出职权的滥作为和不尽合理的混乱作为。为此,应做三点改进:特定职权的规范化规定、职权体制的专业化调配和监督机制的合理化构建。

  • 标签: 刑警职权 否决犯罪 除罪权 机制改进
  • 简介: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呈现的四个特征:尊重国家主权、禁止溯及既往、不适用时效、调查范围有限。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尊重各个国家主权利益以获得国家的认同和合作;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重点调查原则才能使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加强对被调查人的权利保护,可以使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 标签: 国际刑事法院 调查 特征
  • 简介:自1996年刑诉法实施之后,我国刑诉法历经17年再度修改,修改后的刑诉法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的变动,出现了不少'闪光点'。庭前会议就是其中新增的一项制度。国外的刑事诉讼法中普遍存在审前准备程序,在审判前植入一个中间程序,这一直是我国学者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庭前会议制度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刑诉法中这项制度的空白。我国刑诉法第182条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释》第183条的规定,审

  • 标签: 会议问题 刑事庭前 前会议
  • 简介:在司法领域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将部分轻微的刑事案件纳入速裁程序快速处理,有利于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措施为:合理放宽量刑和罪名的限制,进一步扩大速裁程序适用范围,同时引入处罚令程序,在符合速裁条件的案件中二次分流,构建多元化的简易程序;限制被告人上诉权,防止滥用上诉权导致速裁目的落空;加强对被害人利益的维护,兼顾社会效果。

  • 标签: 刑事速裁 效率与公正 速审权 处罚令
  • 简介:2012年"人权入法"是我国人权保护工作的又一里程碑。但当前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刑事司法界均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将刑事法律当成"被追诉人的大宪章",过于强调保护被追诉人的人权,有的甚至提出了"宁可错放,也不错判"的主张。这种观点不但与"三大人权公约"冲突、自身存在逻辑矛盾,而且有碍司法公正。事实上,无论是从犯罪的本质、刑罚的根据、刑法的调整对象看,还是从"两法"的目的与任务看,刑事司法中保护的都应当是包括被害人、被追诉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人权。保护方式有三种:通过打击犯罪、消除犯罪对全体公民人权的威胁来直接保护;通过限制刑罚权,防止其对犯罪人人权的过度侵害来间接保护;通过限制刑罚权,防止其对无辜者的侵害来间接保护。将刑事司法的目的与任务定位为保护全体公民人权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 标签: 刑事司法 人权 全体公民 直接保护 间接保护
  • 简介:刑事法评论》(CriminalLawReview)是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由陈兴良教授主持的大型刑事法学类出版物。研究内容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刑事证据学、监狱法学等。编辑宗旨:竭力倡导与建构一种以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我们欢迎各位关注刑事法学学术成长和刑事法学理论进展的有志同仁加盟,欢迎

  • 标签: 刑事法评论 评论征稿启事
  • 简介:刑事申诉是目前刑事错案当事人的主要救济方式,是我国司法机关发现错误裁判,纠正刑事错案,实现司法正义的重要途径。刑事案件中往往存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或程序正义方面的瑕疵。近几年昭雪的冤案都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申诉过程,主要体现为"时间久、次数多、无人应、受理难、翻案难"等特点,这就反应了刑事申诉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导致该制度无法有效发挥其预防和纠正刑事错案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当从刑事申诉存在的立法缺陷和实践困境入手,以刑事错案的申诉现状为着眼点,进行刑事申诉制度的诉讼化改革。

  • 标签: 刑事申诉 诉讼化 申请再审 刑事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