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从风险感知、防护认知以及权威信任的视角探讨影响公众防护行为的关键环节,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城市公众防护行为决策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2月2日—2020年2月6日采用"问卷星"电子问卷收集系统对1 201名公众进行横断面资料收集。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新型冠状病毒公众防护行为决策量表。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使用AMOS 23.0对风险感知、防护认知、权威信任度以及防护行为4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构建新型冠状病毒公众防护行为决策模型。结果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好,风险感知对防护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410,防护认知对防护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070,权威信任度对防护行为的总效应为0.377。结论我国公众防护行为依从性好,该模型可有效预测城市公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行为。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公众防护决策行为 模型构建
  • 简介:摘要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GRADE中国中心近期发布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存在参考文献引用不当,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部分关键策略缺乏推荐意见,以及部分推荐意见证据不足或缺乏证据等问题。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对《指南》提出一些管见,愿与作者和读者商榷。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肝炎疫苗,乙型 抗病毒药 母婴传播阻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疫情的传播特点,评价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的传染性。方法以一起发生在重庆市的COVID-19聚集疫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并用统一的调查表,以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29名密切接触者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采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采用接触史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本起COVID-19聚集疫情由同学聚会分别引起了3起家庭(亲戚)和1起同事的聚集。R0=3.8,潜伏期接触的感染率为17.57%,平均发病前3 d有传染性,不同的接触方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P<0.01),单次接触时间不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8,P<0.01)。结论COVID-19潜伏期存在较强的传染性,越密闭狭小的空间传播风险越高,单次接触时间越长传播风险越高,存在间接接触传播方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链 潜伏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GRADE中国中心最近发布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该指南存在参考文献引用不当,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部分关键策略缺乏推荐意见,部分推荐意见证据不足或缺乏证据等问题。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对该指南提出一些管见,愿与作者和读者商榷。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肝炎疫苗,乙型 抗病毒药 母婴传播阻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数理分析技术,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控制的续发率模型。方法:捕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各种要素:院外病人数、院内病人数、密切接触者人数、传播率、续发病人数等进行数理分析研究,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控制的续发率模型。结果: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控制的续发率模型 :W0=( X1+X2) /( R1+R2)。结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流行控制要解决的问题:医院外病人数、医院内病人数、密切接触者人数、传播率、续发病人数等,该研究应用数理分析技术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续发率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有效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流行。

  • 标签: 数学模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爆发流行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基本特征。方法收集15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基本信息,采用伽马分布拟合病例代际间隔时间(Tg),使用基于SEIR模型计算基本再生数(R0)。结果15起聚集性疫情中共有确诊病例52例、涉及5例核酸阳性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23日至2月4日,以女性为主,潜伏期为(6.11±3.38)d。Tg为(6.93±3.70)d,在<60岁、≥60岁组及男、女性之间,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按照本研究估算的Tg计算,宁波市新冠肺炎感染的R0为3.06(95%CI:2.64~3.51);按照文献报告的病例Tg为7.5 d计算,R0为3.32(95%CI:2.51~9.38)。结论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Tg在不同年龄、性别间差异不大,COVID-19早期致病和传播力较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代际间隔时间 基本再生数 聚集性疫情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能否通过宫内垂直传播感染胎儿是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正确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存在宫内垂直传播,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病毒学和血清学证据对诊断病毒宫内垂直传播都有价值。单纯将血清学结果用于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宫内传播时,应至少对新生儿随访3~6个月,动态观察IgM和IgG滴度变化,同时随访其母亲,与母亲特异性抗体的滴度进行比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 简介:摘要: 2019 年末,我国大范围爆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对我国公共环境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及威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及致死率,在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进行防控的过程中,医院通过实施预检分诊管理、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成立应急指挥部门等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及阻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的传播途径,降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的感染人数,以此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防控效率。

  • 标签: 预检分诊管理 预防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南昌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传播过程及病例发病前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了解不同接触方式的传播风险。方法通过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大数据轨迹开展病例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展示传播关系。结果传播关联病例27例,其中确诊病例25例,疑似病例1例(指征病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搜索到密切接触者347人,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为7.2%(25/347),其中,一代、二代、三代和四代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52.6%(10/19)、6.1%(13/213)、2.3%(2/88)和0.0%(0/27)。无症状感染者能引起家庭内传播,与病例同餐、同住/同屋、工作接触、邻居间接触、诊疗护理/同病房和同一交通工具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分别为10.6%(17/160)、10.0%(20/201)、5.3%(5/94)、0.0%(0/30)、0.0%(0/18)和0.0%(0/17)。结论此次疫情传染源为来自武汉市的疑似病例D某,轨迹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精准搜索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此次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疫情防控措施有效。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潜伏期 无症状感染者 密切接触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无锡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风险。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4月30日无锡市在"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所有COVID-19病例信息,比较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特征。结果截至2020年4月30日,无锡市共报告COVID-19患者74例(确诊病例55例,无症状感染者1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51例(68.9%)。聚集性疫情12起,其中11起为家庭内聚集。9例患者出院后核酸复检阳性,复阳率12.2%(9/74)。无症状感染者均经主动检测发现,而确诊病例多为自行就诊发现(100.0% vs 52.7%,χ2=11.952,P<0.01);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4.71%,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0,两组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3,P<0.05)。结论无锡市新冠肺炎疫情以输入病例、家庭聚集性为主,出院患者存在复阳情况。潜伏期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染性,但尚未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证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确诊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 传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各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与对照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同时按照"0-1-6"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对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均采取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随访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采取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同时调查两组孕妇的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BV-DNA定量检查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采取随访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降低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随访干预 阻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快速向人群传播,潜伏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有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成为传染源的可能,但是由于临床症状隐匿,这类传染源无法有效识别,容易形成防控措施的漏洞。目前有研究提示该病潜伏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可能造成疾病传播,但是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而且近一半文献尚处于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状态。对于"感染者能否在潜伏期传播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可以传播病毒、效率如何",尚无明确且公认的回答。亟待在更大的密切接触者或者一般人群中筛选感染者,并且评估他们传播疾病的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潜伏期传播 隐性感染者 传染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构建重型/危重型预警模型,为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的预判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和流行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普通型(纳入普通组)和重型/危重型(纳入重症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汇总建立预警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警模型在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预判中的意义。结果共收治155例新冠肺炎患者,普通型125例,重型/危重型30例。①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患者年龄高,合并基础疾病比例高,体重指数(BMI)大,呼吸过速的比例高,并伴有持续高热、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5的比例高,白细胞计数(WBC)、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计数(LYM)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 6(IL-6)、C -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及CT示肺部多叶病变比例增高;而两组间性别、是否为武汉返乡人员、吸烟史、休克指数(SI)、CD4+/CD8+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R)=1.620,P=0.031〕、合并基础疾病(OR=1.521,P=0.044)、持续高热(OR=2.469,P=0.014)、WBC<2.0×109/L和(或)LYM<0.4×109/L(OR=3.079,P=0.006)、肺部多叶病变(OR=1.367,P=0.047)、IL-6≥30 ng/L(OR=2.426,P=0.010)是发生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③采取四舍五入法对各项危险因素对应的OR值进行记分,以年龄≥60岁记2分、合并基础疾病记2分、持续高热记2分、WBC<2.0×109/L和(或)LYM<0.4×109/L记3分、肺部多叶病变记1分、IL-6≥30 ng/L记2分,合计为预警模型评分,重症组预警模型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组(分:9.33±2.79比5.04±2.38,t=9.010,P=0.001)。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预警模型对早期筛检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95%可信区间(95%CI)为0.903~0.985;最佳临界值为6.5分时,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72.0%。结论重型/危重型与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建立预警模型,可以帮助早期筛选重型/危重型患者,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险因素 预警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狂犬病病毒CVS-11以肌肉注射或脑内注射方式攻毒的BALB/c小鼠动物模型。方法将由BSR细胞传代繁殖的滴度为2.7×107 FFU/ml的CVS-11毒株进行10-1~10-7倍系列稀释,分别以肌肉或脑内注射的方式对4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进行攻毒,观察小鼠发病死亡情况,并对所有攻毒小鼠的脑组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irect fluorescent assay, DF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以确定小鼠死因。确定不同攻毒方式下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建立小鼠模型。根据已建立的小鼠模型,评估4种国内市售狂犬病疫苗对CVS-11暴露后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BALB/c小鼠脑内攻毒后于第6~12天开始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并死亡,其LD50为18.3/0.1 ml;肌肉注射攻毒的小鼠在第8~15天出现临床症状并死亡,LD50为2.7×105/0.1 ml。DFA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死亡小鼠脑组织印片中均出现特异性黄绿色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的扩增产物均出现大小约250 bp的明亮条带。以上结果提示狂犬病病毒感染是小鼠的致死原因。4种不同的市售狂犬病疫苗在无免疫球蛋白应用情况下的保护效果试验显示,接种其中1种疫苗暴露后小鼠的存活率为50%,接种其他3种疫苗小鼠的存活率为30%。以上结果表明,在无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的情况下,所选用的4种狂犬病疫苗对经CVS-11暴露后的小鼠提供了部分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狂犬病病毒CVS-11不同攻毒方式下的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狂犬病及狂犬病疫苗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 标签: 狂犬病病毒 CVS-11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成为我国防控疫情反弹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现象、定义、发现过程与疫情报告和统计规则,阐述初诊为无症状感染者在跟踪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后,病情自然发展变化将其化分为隐性感染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两大类,利用现有数据分析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及其对疫情传播扩散的作用,探讨我国防止无症状感染者可能造成疫情反弹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防控及研究相关建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者 传染性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目前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疫情,无症状感染者使传染范围扩大,疫情防控也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本文对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在疫情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防控策略。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无症状感染者 疫情传播
  • 简介:摘要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主要感染人和动物,禽类和猪是导致IAV基因多样性的主要宿主,而马和犬携带的IAV类型较少,并且几乎不传染人。据报道,马流感病毒(equine influenza virus,EIV)可以跨越从马到犬的宿主物种障碍,在犬群中引起流感暴发。虽然至今尚无人感染EIV和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CIV)的报道,但是随着IAV的不断进化,人类与马和犬的密切接触将会给人类造成潜在公共卫生威胁。此文就EIV和CIV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和传播进行综述,为马和犬流感疫苗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信息。

  • 标签: 正黏病毒科 流行病学 毒力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