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称粉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以期降低血液报废率,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血站采集的4000袋血,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血液各个环节中是否出现问题,并对所研究报废学样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类。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抽取的4000袋血液报废样本中,合格报废袋数有3800袋,占研究对象的95%;不合格报废的袋数为1200袋,占研究地想的5%。其中不合格报废血液样本中,由于抗-HCV、血脂、抗-HIV等原因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有800袋,由于采集数量不足、血脂不足等原因导致血液样本报废的数量有400袋。结论在血液收集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收集措施,加强对手机血液的管理,控制血液保管的各项条件,提高血液成分制备的水平,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
简介:传统制备WC粉末的方法都是依靠发热体的辐射、能量对流、传导等方式加热W、C混合粉末到一定温度,热量由外向内传递,具有加热温度高、周期长、WC颗粒长大明显等缺点。本研究以纳米钨粉和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法在1000℃快速制备纳米WC粉末。用XRD分析不同碳化温度产物的物相组成,并用SEM和TEM对产物进行形貌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50nm的钨粉经微波碳化法在1000℃保温10min,能够制备出平均粒径为86.5nm的单相WC粉末,纳米WC颗粒表面光滑,形貌呈近球形。分析微波碳化法制备纳米WC粉末的机理表明,微波碳化过程为扩散控制,WC颗粒的长大速率随碳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简介:以不规则形状铌粉为原料,通过射频等离子体球化处理制备球形铌粉,并研究加料速率对粉末球化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球化处理前后粉末的形貌、物相和粒度分布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不规则形状铌粉,经等离子球化处理后均可得到表面光滑、分散性好、球化率可达100%的球形铌粉。球化处理后,粉末的粒度分布变窄。随加料速率的增加,铌粉的球化率降低。经射频等离子体处理后,铌粉的松装密度和流动性得到显著改善:松装密度由1.33g/cm3提高到4.35g/cm3,振实密度从1.95g/cm3提高到5.61g/cm3,粉末流动性提高到12.51s/(50g)。
简介:乙酰乙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然而传统的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制备方法,存在产品收率不高和制备钠砂的过程安全性差的缺点.改进制备方法,直接以醇钠(甲醇钠、乙醇钠和叔丁醇钠)代替钠砂作为催化剂,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并改进蒸馏的方法.结果显示乙酰乙酸乙酯的收率可达到55-74%,均优于教材的实验结果.
简介:利用纤维素酶水解京尼平苷后与氨基酸反应制备栀子紫色素。研究了栀子紫色素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耐氧化还原性,并就食品中常见的金属离子和食品添加剂对栀子紫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光照对栀子紫色素影响较小,在光照中,栀子紫色素呈微弱褪色趋势;栀子紫色素在80℃内比较稳定,随着时间的延长色素吸光度值呈微弱下降趋势,而在100℃中有较大褪色趋势;pH对栀子紫色素影响较大,在pH为6.0时吸光度值最高,因此栀子紫色素最好保存于弱酸性环境中;其抗氧化性较差,但对还原剂的耐受性良好;栀子紫色素不受大多数金属离子的影响,而在Zn^2+、Fe^2+、Fe^3+与Cu^2+环境中容易形成沉淀。大部分食品添加剂对栀子紫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栀子紫色素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为栀子紫色素的生产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简介:院测定pvc中的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国标GB/T4615-2008中采用手动平衡和手动自顶空取样,此方法人为因素干扰多,试验结果重复性差,样品平衡温度不稳定,本文采用自动顶空进样器进样,压力平衡进样技术,使用全封闭传输系统,顶空样品在毛细管线中无扩散;顶空样品在进样过程中无载气稀释,很大程度减少了样品平衡条件的变化,免除了用水浴锅恒温的繁琐步骤。本文的顶空进样器采用压力平衡进样技术以保证得到窄的色谱峰形。可以提供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确保分析结果的重现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