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注射物取出术处理方式,优化其诊疗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138例面部注射物取出术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5~67岁,病程6个月至19年,平均6.07年。138例患者的注射材料主要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生长因子和羟基磷灰石。常合并多个部位注射,主要集中在下颏、颞部、鼻部与脸颊。患者多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精神症状,局部症状以硬结、肿胀、疼痛、瘙痒、移位为主。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体表肿物超声波检查进行定位及辅助诊断,选择尽可能隐蔽的切口行局部清创术,尽可能去除填充物,并反复冲洗局部组织,切除组织常规送病理及细菌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缝合。24例因术后注射物残留或精神症状强烈而行多次手术。13例患者组织细菌培养显示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辅助抗生素治疗痊愈。根据本组患者治疗情况,提出简要诊疗流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结论对行面部注射物取出术患者,应根据注射物的性质、种类、注射部位、辅助检查结果、患者的症状,综合制订面部注射物取出术方案,术中合理选择切口、切除方式,选择性围术期使用抗生素,并适度安排辅助心理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位轮换定时定位注射卡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皮下注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无锡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两组均采用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腹部皮下注射,观察组使用腹部与大腿外侧轮换定时定位注射卡行腹部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注射疼痛程度、单次注射治疗所需时间及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次注射治疗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皮下注射硼替佐米中应用部位轮换定时定位注射卡,可有效缓解患者治疗疼痛感,降低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行基于微信注射相关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出院后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按出院月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住院期间均行常规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教育;出院后,观察组在微信公众号观看讲解胰岛素注射知识与技术的视频,微信群每周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结果出院后4周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时的正确皮肤消毒[36(58%)与11(18%)例,χ²=21.42,P<0.01]、注射前排气[62(100%)与51(82%)例,χ²=12.07,P<0.01]、注射后停留10 s[60(97%)与47(76%)例,χ²=11.52,P<0.01]、正确处理废用针头[49(79%)与18(29%)例,χ²=31.20,P<0.01]、注射部位轮换[48(77%)与35(56%)例,χ²=6.16,P=0.01]、正确储存胰岛素 [62(100%)与57(92%)例,χ²=5.21,P=0.02]及正确处理低血糖情况[52(84%)与38(61%)例,χ²=7.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6.41±0.76)与(7.19±0.81)mmol/L,t=5.61,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71±0.64)%与(7.37±0.78)%,t=5.18,P<0.01] 、低血糖发生率[10%(6/62)与24%(15/62),χ²=4.64,P=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微信进行注射相关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技能,降低居家胰岛素治疗的风险,提高血糖达标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行基于微信注射相关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出院后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按出院月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住院期间均行常规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教育;出院后,观察组在微信公众号观看讲解胰岛素注射知识与技术的视频,微信群每周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结果出院后4周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时的正确皮肤消毒[36(58%)与11(18%)例,χ²=21.42,P<0.01]、注射前排气[62(100%)与51(82%)例,χ²=12.07,P<0.01]、注射后停留10 s[60(97%)与47(76%)例,χ²=11.52,P<0.01]、正确处理废用针头[49(79%)与18(29%)例,χ²=31.20,P<0.01]、注射部位轮换[48(77%)与35(56%)例,χ²=6.16,P=0.01]、正确储存胰岛素 [62(100%)与57(92%)例,χ²=5.21,P=0.02]及正确处理低血糖情况[52(84%)与38(61%)例,χ²=7.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6.41±0.76)与(7.19±0.81)mmol/L,t=5.61,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71±0.64)%与(7.37±0.78)%,t=5.18,P<0.01] 、低血糖发生率[10%(6/62)与24%(15/62),χ²=4.64,P=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微信进行注射相关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技能,降低居家胰岛素治疗的风险,提高血糖达标率。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共收治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患者9例。统计手术治疗次数及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彻底清创后Ⅰ期直接闭合创面4例,Ⅱ期缝合创面4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1例。行一次手术治疗4例,两次4例,三次1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感染。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5~6.0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为特殊类型的手部高压注射伤,因聚氨酯发泡剂化学性质稳定,损伤机制主要在于高压产生的物理力及注射物膨胀力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应在Ⅰ期尽早对组织进行彻底清创和减压,如无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皮肤缺损的患者可Ⅰ期直接闭合创面,无需多次手术。
简介:摘要1例75岁男性患者因肺癌给予信迪利单抗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治疗周期。第5个周期用药3 d后,患者出现下肢浮肿、全身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91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22 U/L,碱性磷酸酶(ALP)385 U/L,总胆红素(TBil)152.6 μmo1/L,直接胆红素(DBil)87.9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64.7 μmol/L,总胆汁酸(TBA)25.8 μmol/L。经实验室与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考虑与信迪利单抗有关。先后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异甘草酸镁及熊去氧胆酸等治疗,患者下肢浮肿、全身皮肤黄染症状逐渐消退。25 d后复查ALT 33 U/L,AST 33 U/L,ALP 92 U/L,TBil 18.2 μmol/L,DBil 5.2 μmol/L,IBil 13.0 μmol/L,TBA 7.4 μmol/L。
简介:摘要黏膜下注射对于大多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内镜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生理盐水仍是使用最多的也是相对安全的黏膜下注射液,但由于其不能维持较长黏膜抬高时间,对于较大病变需要反复注射。目前已经有了多种黏膜下注射液的方案,其中包括甘油果糖溶液、葡萄糖溶液、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原、琥珀酰化明胶、羟乙基淀粉以及新型复合凝胶。笔者对这些不同黏膜下注射液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此外还简要分析了黏膜下注射液中加入的肾上腺素和染料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光注射联合医用保湿修复霜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将10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为联合组、水光组、保湿组。联合组及水光组给予水光注射,每月1次,共治疗3个月;联合组及保湿组使用外用医用保湿修复霜每日早晚,各1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师根据皮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治疗12周后,联合组、水光组、保湿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分别为10.01±1.23、9.18±0.92、4.63±1.01,3个组患者治疗后红斑、丘疹脓疱、瘙痒等症状积分都有好转,联合组效果明显优于水光组(t=0.678,P<0.05)和保湿组(t=1.1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组有效率分别为94.38%、89.91%、48.12%;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水光注射联合医用保湿修复霜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轮匝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唇部形态的效果、作用时间、不良反应。方法2019年3—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对11例美容就医者(男6例,女5例,年龄33~50岁,平均42.2岁)采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唇部多点浅层口轮匝肌注射,用唇部丰满度评分表对唇部形态变化进行评估,并用3D摄像头进行人脸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评估效果、作用维持时间、并发症。结果11例美容就医者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唇部丰满度均有提升,平均见效时间14.6 d,平均效果维持时间124.1 d。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1个月上唇红唇高度(Z=-2.940,P<0.05)、上唇到Ricketts美容线距离(Z=-2.137, P<0.05)和鼻唇角度(Z=-2.137, P<0.05)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过敏反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口轮匝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起到轻度丰唇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自动Σ等功能,对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淮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上报的2 575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高发年龄段为>40~80岁,占78.2%(2 014/2 575);其余年龄段ADR报告数占21.8%(561/2 575)。ADR:严重的占2.0%(52/2 575),一般的占98.0%(2 523/2 575),新的占26.5%(683/2 575)。ADR涉及中药注射剂68个品种,ADR报告前10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53.5%(1 378/2 575)。其中,参麦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占14.5%(372/2 5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31.8%(995/3 12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4.6%(769/3 127)。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用药品种、不合理用药、中药成分复杂、含有杂质、相关物质、增溶性辅料以及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特别是加强严重ADR预警,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做到辨证施治,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1例63岁男性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因颅内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1次/8 h联合多黏菌素B 50万U、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加用多黏菌素B 5万U、1次/d鞘内注射。用药前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为3、4级。第4次鞘内注射硫酸多黏菌素B后约20 min,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约9 h后双下肢肌力均降至1级。考虑患者的下肢肌无力可能与鞘内注射多黏菌素B有关,停用鞘内注射及静脉滴注用多黏菌素B,改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1次/6 h联合万古霉素1 g、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恢复至3级和4级。
简介:摘要1例3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内注射。用药后8 h出现深黄色尿,随之出现乏力、纳差和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76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11 U/L,碱性磷酸酶(ALP)280 U/L,γ-谷氨酰转酶(γ-GT)861 U/L,总胆红素(TBil)72.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61.3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0.7 μmol/L。诊断:药物性肝损伤,可能与复方氨林巴比妥有关。立即给予保肝药物治疗。16 d后,患者黄疸消退,实验室检查示ALT 58 U/L,AST 34 U/L,ALP 237 U/L,γ-GT 345 U/L,TBil 26.0 μmol/L,DBil 13.1 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