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刹长风,写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篇幅冗长的会议消息,那些头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所谓新闻言论和理论文章,那些整版的“纪实新闻”、“社会透视”、“大特写”、“大扫描”和连篇累牍充满水分的所谓“深度报道”等等,不是还接二连三地在报纸刊物的版面上频频露脸吗?
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原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师,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文章中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即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媒介对人们在各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鲁汉在他于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等著名论断。他的名噪世界理示色激发了人们研究各种传播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现象至今未衰,随着人们对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各种媒介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透视也越来越清晰。现在人们认识到媒介是主体人与客体一世界的中介。人们创造出传播信息的媒介,用来传递人的思想、经验,借助媒介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散播得更加广泛,更加深远,媒介大大地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但与此同时,媒介对社会,府接受者和使用者来说,它又限制和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麦克鲁汉所说的“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这就是说:主体人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外部客体的,人们从媒介中得到的对客体的间接经验是经过媒介改造了的经验。这种主体人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在经过了媒介这个观察窗去看对象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这一过程就象人们在使用比喻认识未知客体一样。比喻实则是人们通过比喻客体来认识比喻主体从而进行新的总结的过程,譬如“她象花一样美”,这一比喻是人们通过“花”这一客体去认识“她”这一主体。媒介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正是发挥如此的功能。媒介是人们创造出来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改变、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制约着人本身。这也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