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18世纪开始,针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在许多国家兴起,尽管名字不一,但都以面向社会大众、提高社会整体水平为目标。清末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社会教化自觉承担起挽救社会人心的功能。随着清末民初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官员出洋考察,在“开民智”思想的驱动下,他们注意到了西方社会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尤其是日本通俗教育模式,成为中国早期通俗教育的主要模板。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类杂志和报纸,外国社会教育的理论及活动得以呈现在一般的教育者面前。传统社会教化与通俗教育在形式上有诸多类似之处,因而两者实现较好的融合,既能在教育理念上体现近代普及教育的主张,又在形式和内容上使传统社会教化得以延续。
简介:一国的教育投资水平必须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已成为学界共识。我国在2012年终于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突破4%的目标。对于“后4%时代”的教育财政走向,有必要超越教育学的视野,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进行深入探讨。跨国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相对受教育年限,代表教育质量的PISA2003成绩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大解释力,而提高优等生比例带来的经济效应则是其他教育变量所无法比拟的;延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限均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效应,且中等教育年限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大;提高人口中等、高等教育参与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贡献,且中等教育参与率的效应最大。此外,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中等、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拉动人均GDP增长。因此,在“后4%时代”,首先,我国应当继续扩大各级教育投入,在保持义务教育受教育年限、参与率和提高中等教育的受教育年限、参与率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其次,坚持“三个增长”,努力提高各级教育生均经费,特别是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最后,建议教育财政性经费中建立“英才教育基金”,给予天赋高的学生以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未来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精英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