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界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由于他的小说触犯了传统观念而引起人们的注意;20年代,他的小说的反宗教倾向再次引起轩然大波;30年代,他从左倾发展到抨击苏联的现状,又使他成为报刊注意的中心。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他被称为大师,
简介:以数字入诗,也是作诗一法。因为近体诗讲究"对",所以往往在五言诗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三字上、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形成数对,以增加诗的韵味。如"梅萼三冬绿,榴花四季红"。(周必大《胡元之提刑迂途相过宠示二诗,次韵为诗,兼简赵再可经略、张君量运使》)梅花的傲寒铁骨,榴花
简介:
简介:赵逵夫先生,甘肃省西和县人,1942年12月生,1967年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9年,考取了著名声韵学家、古文论专家郭晋稀教授的
简介:宇文虚中(1080—1146),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成都广都人,为金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以祈请使的身份使金,祈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返宋,为金廷留而不遣,仕为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等职。皇统六年(1146),以所据位柄暗中联络豪杰义勇举事复宋,希望实现梦绕魂牵的“挟日以飞”的宿愿,事泄遇害。
简介:孤独在平凡人生中通常只被当做一种无聊沉闷的惯常经验,但在短诗《海子在昌平》里诗人徐鲁却把一种孤独体验推向了地老天荒的境界,并在那种境界中复活了一个执著坚忍的诗性灵魂,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的诗性人生的深刻体认,以及对人类精神中那渐逝渐远的幽暗诗光的苍凉追怀。
简介:张炜的文字是高贵的。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高原”作为这个专栏的收束,皆因我对张炜文字的热爱。不同人对文学之理解,难免山高水远。面对同一作品,有人眼里韶华胜极,有人满怀心绪飘零,所谓冷暖自知。张炜之文学信仰,契合我少年时代的文学的梦想。因幼年病弱,世界于我,多少有些远意,
简介:阴法鲁先生(1915-2002),山东省肥城县人,著名古典文献学者和音乐舞蹈史专家。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毕业。1942年昆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首届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简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催生了一个启蒙的现代神话,而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在小说《星期五》中,通过重构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情境,质疑启蒙理性主体。在图尼埃看来,没有他者的世界违背人类心理常规,必然导致主体的失常。图尼埃的这一认知是对笛福创造的所谓理性主体神话的颠覆。在颠覆原有神话的同时,图尼埃希望借助"太阳之城"这一概念,创作具有其个人风格的新的主体神话。不过,他的这一尝试给小说带来不少不和谐音。尽管如此,鉴于其哲学高度,《星期五》仍不失为针对鲁滨逊神话的重写范例之一。
简介: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能够根据独立的现实构建虚构的世界。本文通过对《沙之书》和《骑桶者》这两篇外国小说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的“虚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明白艺术“虚构”是如何体现具体细节、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而这些都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是艺术真实性的表现。本文主要以《沙之书》和《骑桶者》为例,探讨小说虚构的意义,让学生们通过小说来感受作品的艺术真实感。
简介:4月14日,2014年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维贾伊·赛舍德里(VijaySeshadri)凭借新诗集《三段》(3Sections)获得2014年度普利策诗歌奖。维贾伊·赛舍德里其人其诗维贾伊·赛舍德里是印度裔美国诗人、散文作家和评论家,1954年出生于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5岁时随父亲移民美国,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长大成人,
简介:徜徉于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国第一栋零碳建筑物格外显眼。在这里.游客可以充分了解到节能排碳的新能源技术。步入馆内零碳大堂.映入眼帘的是以八色鸟、朱鹭等濒临绝种的保育物种为创作主题的瓷器。这些永久记录自然生态美好的原创者,正是华人瓷艺品牌法蓝瓷。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基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式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式书写而形成前后悸论之势。
简介:《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从审美的角度对“真”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提出“法天贵真”的命题,将“真”作为人生与艺术的最高境界——“真”美之境。书中对“真”的美学阐释与庄子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回到历史语境下,才能真正理解“真”美之境的思想内涵。
简介:兰斯迈尔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世界》通过对诗人奥维德命运轨迹和失踪文本《变形记》踪迹的追寻,揭示了托密这个与罗马理性社会相对立的想象的世界,展现了失踪文本重构的过程和可能的意义。它互文性地取用历史文本《变形记》的神话元素,以此将政治权力与艺术、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也引入讨论之中。
简介:最近,美国一则萨伯汽车的电台广告词是这样开始的:"17世纪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是一群把他们的整个生命投入工作和祈祷的人.他们是不会赞赏新款萨伯双门500的感性之美的.(接下来是对汽车的描述)清教徒们深信娱乐是一种罪恶.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会有开着新款萨伯敞篷车在星期天到海边兜风这样的事的.(更多的对车的描述)对清教徒而言,生活的唯一动因是通过摈弃快乐和辛勤工作为永生做好准备.你难道不为你不是一个清教徒感到高兴吗?快去与离你最近的萨伯汽车商联系吧."
简介:列维纳斯发现了'无限的他者',德里达说:'列维纳斯的思想能够使我们发抖.'虽然他对这让人发抖的理论做了某种程度的解构,但其整体震撼力仍不减当初.在全球化日甚一日的今天,对于其中所隐含的同一和霸权它仍是一枚重磅炸弹.至少,我认为,现代性对话理论终将被它从基础上颠覆:对话的基础将不是'心同理同',不是'交往理性',因而对话也就不应是为了'共识'、'沟通'、'一致性',而是'面对面',让他者仍然是他者,差异仍然保持其差异.
简介:本文从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戏曲《雷峰塔传奇》、近代剧本《白蛇传》三个不同时代的文本着手,分析了许仙形象的演变,认为这一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分别表现为平庸鲁莽的普通人、机智果敢的绝情汉、幡然悔悟的觉醒者三种不同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背后,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变革。
社会的批判者——纪德小说的思想内容
以数字入诗——诗法举隅
生存一方法论
孜孜不倦的探求者——赵逵夫教授学术成就述评
金代文风的开创者:宇文虚中及其诗歌创作
献给孤独者的歌——徐鲁的诗《海子在昌平》赏析
《布拉斯岱罗曼司》中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张炜: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高原
阴法鲁先生的音乐文学研究
主体和他者的变奏——论图尼埃对鲁滨逊神话的重写
浅谈小说虚构的意义——以《沙之书》和《骑桶者》为例
他者的视角——2014年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评析
法蓝瓷的减碳到零碳之路
德国作家格拉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殖民地的修道者——论《基姆》中的反讽式印度书写
法天贵真——《庄子》中的“真”美之境
发现者对失落意义的追寻:论兰斯迈尔的《最后的世界》
那些压抑不住的清教徒们:争夺典籍之战的幸存者们
无限的他者——对列维纳斯一个核心概念的阅读
普通人·绝情汉·醒悟者——从时代变革的角度看许仙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