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菲裔移民作家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美国梦虚幻,以及世界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这种同化性“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不过是一种世界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想象所勾勒出来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正>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小说里出现一个现象是:荒谬支配人行动,主人公感情和言行无定则可依循,因而往往同他们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个时期作家爱用滑稽形象来讽时喻世,常常使他们“疯”主人公参与世界事务。唐利维(J.P.Donleavy,1926-)在他《坏人,非凡的人》(ABadMan,ASingularMan)里,特里·萨

  • 标签: 美国社会 小说家 科学幻想小说 思想性 当代美国小说 六十年代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观点,从毕晓普《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理论经典化问题始终无法逃脱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争论,而在不同经典理论合法化个案中寻求其诞生规则,看似是搁置争议有效办法之一。诺斯罗普·弗莱代表作《批评剖析》作为西方文论经典著作,自1950年代开始受到不同国家学者热议和追捧,相关研究重心随着西方理论思想变迁,几经沉浮。弗莱思想经典化路径主要从走入经典和"去经典化"两方面语境中得以重现,同时能够展现其思想在西方兴衰以及这种转变内在逻辑和时代内涵。此外,在理论爆炸过后的当今西方文论界,弗莱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是其保持读者群延续和经典地位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经典理论在不同历史维度下绽放经典辩证法则。

  • 标签: 经典化 去经典化 经典性 诺斯罗普·弗莱 人文主义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境况及其命运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犹太《圣经》不仅开启了犹太文化之源,而且昭显了突出世界意义,主要表现在:《圣经》以对世俗性生活、生产要素汇聚整理和显著史实特征,显示出典型超神学;《圣经》以对周边异质文化要素吸纳、整合和创造,展示了一系列具有启始、起源文化意象,呈现了可资参照文化元典意义;《圣经》以一种非形式化审美理想、突出具象化思维、典型文学文本特征,展示出强烈审美;《圣经》以人为重心,以对人境遇、情感、愿望、幸福等强烈关注为标识,呈现了强烈个人性;《圣经》以对权威怀疑、挑战,对犹太人自身怀疑和反思,表现了突出批判。《圣经》世界意义展示了犹太传统与现代文明一种联结,其深层则蕴涵着犹太传统延展、更新及未来走向等富有挑战文化命题。

  • 标签: 《圣经》 典型 具象化 呈现 境遇 展示
  • 简介:文学地域由创作活动中地域文化因素所决定,然而,地域文学并不必然与地域文化全然对应,更不会是特定地理文学资源同质转换。地域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生成性和复杂,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结果。本文从海南不同作家群体创作及文体方面对海南文学做了宏观梳理,以此可看出在海南特定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下文学创作,以及作品中所反映海南文化景观。

  • 标签: 海南文学 地域性 本土 移民
  • 简介: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风起云涌,一度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走进这一特定历史场域,解读翻译文学中晚清翻译小说繁荣、民初通俗小说流行、文学翻译实践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多元选择等现象,并梳理中国翻译文学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转型之间互动关系,就不难看出,中国翻译文学在当时所承担是启蒙救亡和文化建构等社会使命.

  • 标签: 中国翻译 变迁刍议 现代性变迁
  • 简介:本文从后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角度切入“耶鲁学派”哈罗德·布鲁姆文本观,分析互文性理论在其文学史理论中关键作用,指出“诗学误读”理论突破了新批评形式主义一元论,同时使他摆脱了解构主义意义空缺和文学史空缺等虚无主义倾向。最后,本文指出布鲁姆心理分析模式存在不足。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后结构主义 哈罗德·布鲁姆 “耶鲁学派” 文学批评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潮流和自然主义诗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文化语境下产生文学理论和实践,而那时正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社会“现代”发展成熟时期。因此,自然主义诗学兴起与“现代”密切相关。自然主义诗学所体现现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科学和科学思想推崇与借用,其二是对理性尊崇与肯定,其三是大胆破除迷信,颠覆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创作自由。

  • 标签: 诗学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现代性” 传统文学 颠覆
  • 简介:2016年6月27日-7月8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东方文学研究:民族与世界暑期学校。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2所高校94名学员参加了暑期学校学习活动。

  • 标签: 暑期学校 东方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 简介:旅行书写是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创作重要组成部分。毕肖普巴西诗歌是她对旅行之所自然与地理空间文本实施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结果,其中潜隐着她对殖民文化之动态形成审视和对侵入文化之弥散衰朽反思。本文将在文化人类学视域内,以后结构主义批评途径进入毕肖普旅行诗歌内部,通过对作品纹理肌质和文化语境双重观照,探明其空间诗学构成方式及意识形态生产过程。

  • 标签: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旅行书写 空间诗学 政治性
  • 简介: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办法实现目标或者是没有寄托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来体现。《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于1928年一部小说,描述了莎士比亚时代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传奇故事。《奥兰多》中时代精神及双同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表达对离家出走亲密女朋友思念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梦幻色彩,同时也极具狂涨色彩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奥兰多》中时代精神和双同体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奥兰多》 时代精神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简介: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现代,重铸了狄更斯形象,即狄更斯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非连续、转瞬即逝和记忆空间化,洞悉了现代本质。

  • 标签: 本雅明 狄更斯 现代性
  • 简介:古罗马著名诗人卡图卢斯作品中元素一直广受争议,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学界研究深入,其复杂逐渐呈现出来。卡图卢斯诗歌中语汇、性描写既反映了古罗马社会以支配者/被支配者关系为基础伦理和背后意识形态,也揭示了其内在矛盾,并对其提出了挑战。

  • 标签: 古罗马诗歌 卡图卢斯 诗学 性政治
  • 简介:纳兰德(1654—1685),原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字端范,累官大学士、太傅,为朝廷显贵。容若天资聪慧,过

  • 标签: 纳兰性德 词作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大学士 卢氏
  • 简介: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一部最具夸张色彩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特征吸引了大批读者,而蕴涵其中社会历史感和对两身份与创作等问题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手中不可或缺研究对象.本文即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分析小说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同体思想.

  • 标签: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创作 身份 夸张
  • 简介:当代英国作家帕特·巴克《联合街》是表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状况杰作。为了突出共同体主题,小说采取了主题—并置叙事模式和主体间叙事手法。主题—并置叙事模式突出了共同体集体性,主体间叙事手法消解了叙事者对叙事行为者(人物)宰制,突出了共同体成员主体性及其平等、交流、依存、共在关系,使作品成为反映当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生存现状艺术经典。

  • 标签: 帕特·巴克 《联和街》 叙事 主题并置 主体间性 共同体
  • 简介:近年来,法国文学批评界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形成了“可能文本理论”,且影响渐盛。该理论由法国学者马克·埃斯科拉、苏菲·拉博等学者在米歇尔·夏尔、皮埃尔·巴雅尔、雅克·杜布瓦、斯坦利·费什等人学说基础上形成,包括一系列理论主张及其指导下批评实践,它再次对作者权威和文本同质提出了质疑,主张从“可能”角度而非现实角度去考察文本,将阅读与批评重心从论证文本必要转移到拓展文本和文学潜力上来,强调文学批评活动具备元文本与超文本双重维度,为审视作者、文本、读者、创作、批评之间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可能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甚至写作实践都产生不可忽略影响。

  • 标签: 可能性文本理论 埃斯科拉 文本潜力 批评双重维度
  • 简介:我在后院待了不到两分钟,罗杰·特尔福秃头就从分隔我们两家栅栏上伸了过来。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只要是在我们这个街区发生事情,那就逃脱不了特尔福和他妻子艾琳法眼。如果只把他们说成是那种普通多管闲事邻居,那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他们是此类邻居中典范、标杆、楷模,将偷偷摸摸、蹑手蹑脚、疑神疑鬼、探头探脑、涎皮赖脸、粗鲁无礼发挥到了极致。

  • 标签: 生活 不公平 邻居 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