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每一个人生都是难以"直面"的。就其本人而言,不仅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更重要的还在于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清醒地"直面"自己的某一人生侧面。即使"解剖别人,常常更无情地解剖自己"的鲁迅,是否也存在这一侧面?这恰恰是以往各种"鲁迅传"所回避的问题。而对传记作者来说,困难似乎并不在于历史哲学所谓的存在的"不可还原性",而在于由于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压力(如"为尊者讳")而形成的"心理障碍"遮蔽了自己的视线。对于每一个今天试图为鲁迅作传的作者来说,似乎更是如此。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晓明的近著《难以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是一部极有意义的成功之作;作者对鲁迅人格精神的"直面"所获得的意义及其方式,都将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
简介:孩童时代的记忆我们小的时候,农村里没有电。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室外乘凉。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蒲扇,既用来扇风,又可拍打蚊子。孩子们乘凉时,除了唱儿歌、猜谜语,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为了让大人们多讲几段好听的故事,孩子们甚至不顾天热蚊子咬,挨着次序为那些讲故事的大人们打扇。有时候,一段故事听了不过瘾,要求再讲一遍,免不了大人们还会卖关子、讲条件,要求两个孩子一起打扇,一个在头边,一个在脚边,真是优哉游哉!然而孩子们却是那么的甘心情愿,因为那些故事实在是太好听了,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当地冯埂上的有关冯梦龙的故事,什么“天龙克地龙”、“夜闯省滩荡”、“孤身闯丐帮”、“奇招救酒店”、“老马识途”、“哑巴申冤”等等,那一则则故事,有的如神话般美丽,有的带戏剧性传奇,有的像山歌般动听,有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百听不厌。小朋友们从心底里羡慕从小聪明过人、智谋超群的冯梦龙。
简介:福楼拜曾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被无数当代作家、诗人所认同,但如何使这种生活方式更好地接近文学、更好地传承文学的核心精神,则要求作家和诗人要有一种文学抱负。“文学抱负”是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喜欢用的词,他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一书中认为:“献身文学的抱负和求取名利是完全不同的。”也许,在这个有太多主流价值能保证作家走向世俗成功的时代,所谓的“文学抱负”,就是一种自由、独立、创造的精神,它渴望在现有的秩序中出走,以寻找到新的写作激情。就此而言,在任何时代,文学的探索精神、先锋意识都不会终结,除非一切的“文学抱负”均已死亡。略萨在谈及“文学抱负”时,将它同“反抗精神”一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说:“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但是,尽管这样的行动是幻想性质的,是通过主观、想象、非历史的方式进行的,可是最终会在现实世界里,即有血有肉的人们的生活里,产生长期的精神效果。”“关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怀疑态度,即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也是文学抱负存在的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惟一的证据。”是的,真正的写作者必定不会放弃反抗和怀疑,也不会丧失自己的文学抱负,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个人”(本雅明语),唯有如此,他才能一直坚持向文学的腹地进发。
简介:本文认为怯弱是阮籍最突出的特征。这种怯弱人格,一方面是由生存危机扭曲而成;另一方面则是源于阮籍在传统的审美人生态度影响下所建构的精神生活空间。前者使阮籍在现实的生存危机中运用“活命之术”;后者使阮籍在虚幻的精神自慰中找到一种“奇妙的逃路”。在一定的语境中,“阮籍”成为了委屈求全、避祸全生的一个符号;而“阮籍辈”则成为中国传统士人人格的一个典型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