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商业票房和传播影响的最大化,是判断当下中国电影作品成败的一种价值标准。作为符合这种标准的电影案例,影片《后会无期》通过借助类型叙事框架和空间影像,消费主义系统的“个性标识”制造,将电影本体创作转换为自媒体语境中的网络文化影像生产,但由于价值传达的模糊、严肃意义的消解和批判立场的缺失,最终使得影片所应有的艺术内涵无处安放,沦为虚无。
简介:在商业电影空前繁荣的当下,创作主体的代际更替也在悄然发生,“文革”后出生的一代导演进入主流电影生产体制,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新的症候。本文以《心花路放》和《后会无期》两部影片作为样本,探讨“文革后一代”如何用电影再现社会现实、表达其现代性经验,如何借鉴经典作品的类型形式而放弃其精神内核,讨论在电影审查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的双重压力下创作主体所形成的特定表达方式。本文对当代商业电影的功利主义、媚俗、犬儒式精神取向、价值感和深度感的缺失等现象提出批评。
简介:2015年秋拍已经渐渐落下帷幕,纵观二级市场在一年中的总体表现,市场竞争明显加剧,拍卖行的员工掀起了一轮“跳槽”热潮,而两极分化现象也体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是拍卖公司自身的差距加大,比如北京保利、中国嘉德这样的大型拍卖公司与北京翰海、中贸圣佳、北京华辰、北京荣宝等老牌拍卖公司进一步拉开距离,前者无论在拍品总体数量,还是高品质拍品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家和作品的两极分化上,由于市场低迷,
《后会无期》:成功表象下的意义虚无
移动的风景与一代人的心灵图像——以《心花路放》和《后会无期》为例
2015秋拍观察:两极分化加剧,市场回暖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