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王观国《学林》是宋人所撰学术笔记中颇有价值的一种。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田瑞娟点校本。笔者近来研阅此本,发现其点中的遗误实在不少。今不揣谫陋,列举数条,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学林》 错误校正 王观国 《汉书》 《春秋》
  • 简介: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部门办学体制和学科性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兴起了新一轮以合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热潮。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浙江大学 合并 回忆 计划经济体制 高校管理
  • 简介:一所学校想发展,想立于不败之地,绝对不能搞"千一色","千一面",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和内驱力。具体到我的学校,我们是海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大都来自大山,平时连鞋子都不穿,别说文明礼仪,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没有,家长也不重视教育,在这里几乎看不到"阳光的心态""灿烂的微笑",到处是"懒洋洋""慢悠悠"。但他们从小在山上攀登,爬树上摘果,到水中遨游,身体素质非常好,

  • 标签: 内驱力 身体素质 立校之本 仰望星空 一品 音乐天赋
  • 简介:《吕氏春秋》一书,现存东汉高诱注,并有元、明旧刊本十多种。清代以来,系统理此书或择要训释者不下百余家,但至今尚难通读之处也还不少。今仅就重读所及,挑选一些内容略作札记。

  • 标签: 《吕氏春秋》 高诱 校释札记
  • 简介:<正>例百十一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卷五十汲黯传》)杨先生不同意师古于“力”字断句,同意周寿昌、王先谦“力”字属下句读。振铎按:班固已改《史记》“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为“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故不能从《史记》之文解《汉书》之语。师古释:“力,甚也。”读成:“今病力”(新《辞源》力七甚,便作“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说出了病的严重程度,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为长,因为如以“力”属下读,实为辞费。例百十七商不尽忠纳善以辅至德知圣主崇孝远别不亲后庭之事皆受命皇太后(《汉书卷八十二王商传》)杨先生不同意师古断“远别不亲”为句,同意刘敞断“不亲后庭之事”为句,却未提出理由。

  • 标签: 校证 中华书局标点本 释例 今病 《韶》 《汉书》
  • 简介:<正>《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语的专书.清人从事刊正《尔雅》文字讹误的,以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最佳(阮文附《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之后).阮氏以明吴元恭仿宋刻《尔雅经疏》3卷本为底本,参校3卷本唐石经《尔雅》、宋椠《尔雅疏》10卷等13种书,用力甚勤,比证极细.笔者在阅读中,感到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仅从《释诂》中选取数例,以求是于方家及同仁.

  • 标签: 《尔雅注》 《尔雅》 《尔雅·释诂》 札记 察视 《说文》
  • 简介:本文对八十多年来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的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读法》,对校读法的概念、具体进行的方法、涉及的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的作用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读法的基本形式,使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的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

  • 标签: 陈钟凡 校读法 彭铎 《古籍校读法》 《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 《文言文校读》
  • 简介:《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记徐在国吴福熙先生的《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以下简称《校注》)是敦煌文献丛书之一。全书由录文、校注和论述三部分构成。我们通过核对敦煌原卷(详台湾黄永武博士主编的《敦煌宝藏》,共140册...

  • 标签: 古文尚书 敦煌残卷 《校注》 “也” 古文《尚书》 “之”
  • 简介:绪言《宋大诏令集》一书的史料、文献价值早经学界公认。胡玉缙先生在《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史部·诏令奏议类》《宋大诏令集》提要(后称'胡氏《提要》')中,评价说:'然北宋典制,所存实多,非特为制诰之渊海。其足据以参校《宋史》者不胜枚举,可与《唐大诏令集》并存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大诏令集》(后称'点校本')《校点说

  • 标签: 宋大诏令集 点校本 文献价值 《宋史》 典制 宋会要辑稿
  • 简介:《癸辛杂识》人名标辨证陈明洁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至明代毛晋刻入《津逮秘书》,始以全帙面世。中华书局于1988年出版点校本,列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由于此书曾经历代辗转传抄,不仅文字上“鱼鲁亥豕之讹难以枚举”(钱大昕语),而且所记内容亦多有与...

  • 标签: 《宋史》 癸辛杂识 参知政事 枢密院 史嵩之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在教育开放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大课程观的引领下,课程改革已经迈入了自主化、校本化的研究领地。“崇明”家课程已经成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崇明岛路小学“全课程”领域中不可替代的课程。自2013年起,我校就坚持把家长请进来,让他们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管理者,在三年来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魅力、合力、活力、张力的家课程。

  • 标签: 崇明 校本化 三月天 开发者 公安消防支队 义卖活动
  • 简介:校勘古书,难在定是非。正如段玉裁《与诸同志论书之难》所说:'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经韵楼集》卷十二)王安石有一个儿子名雱,附见于《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及许多别的书,这是人所熟知的;还有一个儿子名旁,却不大为人所知,因此在不少书上被人改成了'雱'或其他别的字,造成了一大疑案。如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十《谈谑》中有一条记事:

  • 标签: 渑水燕谈录 校勘古书 《宋史》 理校法 王辟之 宋诗纪事
  • 简介: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经传,是值得载入易学史上的一件大事。1974—1975年,国家文物局成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从全国范围内抽调著名的专家学者聚集在北大红楼进行帛书的整理工作。其中帛书《周易》经传部分主要由张政烺先生负责,准备整理之后作为《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二册出版。从1980年到1985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三、四册由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而准备

  • 标签: 周易经传 帛书周易 校读
  • 简介:唐代笔记小说语散议范崇高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点出版的唐代笔记小说系列,为读者阅读古代小说带来了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也深受其益。然而稍嫌不足的是,所下语中,或出示异文而未作决断;或改正原文而尚有疑义。这给读者,尤其是并非出于研究目的的一般读者,...

  • 标签: 《太平广记》 笔记小说 《广异记》 明抄本 《宣室志》 《拾遗记》
  • 简介:《辽史》编纂疏陋,是研究辽史、契丹史的最大难题。而作为与北宋对峙近两个世纪的辽朝和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契丹民族,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文化、制度与社会结构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对辽史、契丹史的研究,无论对中国断代史,还是对民族史的研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作为保存辽代和契丹民族历史资料最多的《辽史》,却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依据。这一状况困扰了自清代以来的史学研究者,人们力图从其他文献中获取相关资料,对《辽史》加以补充,但文献记载非常有限,希望只能寄托于考古发掘和金石资料。所幸近年来,辽代考古成绩斐然,韩知古家族成员墓志的发现,使韩氏家族在辽代的活动日渐清晰。本文主要依据已经发表的韩氏家庭成员墓志和《辽史》的相关记载,对韩知古家族成员在辽代的行事加以疏理,以修正《辽史》中的讹误,补充其遗漏。

  • 标签: 《辽史》 中国历史发展 契丹民族 校补 文献记载 家族成员
  • 简介:<正>读了《标点本<资泊通鉴>读札记》(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2期,以下简称《札记》)一文,觉得其中有二则札记所论有欠妥之处,兹略申己见,以供进一步讨论.一、关于《通鉴》两次“初定租庸调法”的记事,《札记》认为:“众多史料清楚地说明了武德二年仅颁布了租调法而不是租庸调法”,“《新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是不准确的,《通鉴》作者在取材时没有详考,从而出现了两次‘初定租庸调法’.”我觉得下这个结论过于匆忙.其实,唐武德二年颁布的赋税力役制度究竟包含哪几个部分的内容,迄今仍未有定论,原因在于包括《通鉴》在内的几部史籍的记载互有异同,殊难确定.《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云:“(武德二年)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调法.”但不载其具体内容.

  • 标签: 职田 校读札记 标点本 商兑 资治通鉴 调法
  • 简介:莱西丁鼎君,朴雅士也。历就曲阜、南京诸学,高材勤学,该博多方。后从金景芳先生游,专志三《礼》,卓然有成。尝撰《〈仪礼·丧服〉考论》,物彻疏明,剀切得体要,有称于学林间。近复取宋聂氏《三礼图》为之释。书成,示而征序,乃述之曰:

  • 标签: 校释 三礼 金景芳 《礼》
  • 简介:<正>我国的雠事业肇端于先秦,初兴于西汉,但那时还没有专职的雠机构与专职的雠人员.刘向、刘歆书,皆系皇帝临时委派.直至东汉章帝设立兰台令史,始有专司雠之职.恒帝延熹二年创建秘书监,才开始建立专门的雠机构.唐时,雠事业曾非常兴盛,秘书监弘文馆、崇文馆、司经局、集贤院等皆为雠的专职机构,设有书、正字等“典四库书籍”的专职.宋代的雠事业更为发达,但雠机构与雠专职人员不象唐时那样分散,而是集中在一处.本文仅就北宋时期的雠机构及其制度作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馆阁 校雠 秘书省 史馆 校书 校徽
  • 简介:党怀兴、刘斌二位先生点的《六书故》,以清李鼎元刊本为底本,参校元残本、明影抄元本、明张萱刻本、四库全书本。然百密一疏,脱漏亦复不少,笔者择有据可徵者58例,条列排比,据其致误之由,分六类加以引证:一、《六书故》引《说文》字形分析讹误;二、语音讹误;三、点校本标点讹误;四、释义讹误;五、《六书故》引用典籍讹误;六、异体、俗体讹误。

  • 标签: 《六书故》 校补 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