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0年9月17日-10月15日,作者参加地质总局组织的铀矿地质考察培训团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浸砂岩型铀矿进行了考察。着重对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各阶段工作方法,特别是储量计算(包括计算机处理)、地浸试验工艺、矿床经济技术评价(包括计算机程序)以及铀矿勘查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学习。本文侧重介绍乌兹别克铀矿和铀矿地质企业,中卡兹库姆铀成矿省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典型矿床介绍、成矿规律概括等。通过这次考察培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进了友谊、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我们目前所承担的地浸砂岩型铀矿区调项目工作很有帮助和启发。
简介:巴西东南部坎普斯盆地的巴拉库达(Barracuda)和龙卡多尔(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100m。巴拉库达油田发现于1989年4月,发现井为4-RJS-381井,水深980m。油田面积约157km^2,水深范围600-1200m,储层为第三系浊积岩,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含油砂岩包裹在页岩和泥灰岩中,油藏以地层圈闭为主。油田地质储量为27×10^8桶,总可采储量分别为:渐新统油藏6.59×10^8桶,始新统油藏5.80×10^8桶。巴拉库达油田与卡拉廷加(Caratinga)油田因地理位置接近而予以共同开发。开发方案结合了试验生产系统(2002年10月停止运转)和永久性生产系统(安装实施中)的使用。试验生产系统于1997年投产,采用浮式采油、储存和卸油(简称FPSO)固定开采装置,永久性生产系统则预计于2004年的下半年投产,整个开采系统包括20口采油井和14口注水井。原油和天然气的装卸和处理均由处理能力为15×10^4桶/日和480×10^4In^2/d天然气的FP—S0装置进行。2006年将达到峰值产量。龙卡多尔油田发现于1996年,发现井为1-RJS-436A,水深为1500-2100In,油田油气储量巨大(地质储量92×10^8桶,总可采储量为26×10^8桶油当量),储层为上白垩统(麦斯特里希特阶)浊积砂岩。该油田发现井数据证实:总有效厚度为153m的麦斯特里希特阶油藏被页岩夹层分割成5个主要的层位,仅有最上层可见地震振幅异常,其余4层与页岩夹层有明显区别的声阻抗,因而未见振幅异常。油藏的评估表明原油油质不一(18°~31.5°API)、油藏结构复杂,其外部几何形状为东部和北部下倾、西部和南部尖灭,圈闭为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
简介:内乌肯(Neuquen)盆地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瓦卡穆尔塔组(VacaMuerta)(VM)是阿根廷很多常规油气田的重要烃源岩。随着该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兴起,很多公司开始对瓦卡穆尔塔组页岩区带进行描述。用于识别页岩区带的特征参数比较多,其中之一就是总有机碳(TOC)含量;TOC较高的地方产量也较高。不过我们无法直接通过地震资料对其进行测量,只能通过间接方法进行估测。考虑到TOC对纵波和横波速度以及密度的影响,地球科学家试图利用TOC与P-波阻抗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来计算TOC。我们认为,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描述方法。由于伽马值(GR)和TOC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所以除P-波阻抗之外,伽马值是另一个可以用来描述瓦卡穆尔塔组的参数。利用P-波阻抗和GR数据体和贝叶斯分类法,基于TOC及其相关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由不同岩相构成的储层模型。首先,根据由测井数据计算的GR和P-波阻抗的截止值识别不同的岩相。然后利用高斯椭圆法确定GR与P-波阻抗的交会图上数据的分布。接下来,根据高斯椭圆确定每个岩相的二维概率密度函数(PDFs)。将这些PDFs与GR及P-波阻抗数据体相结合,就可以在3D数据体(3Dvolume)内识别不同的岩相。通过基于模型的叠后反演来计算P一波阻抗,同时使用概率神经网络(PNN)法来计算GR。用此方法得到的P-波阻抗和GR与3D数据体内的盲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增强了我们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的信心。把以曲率线性特征(curvaturelineaments)表示的不连续性叠加在目的层的TOC图上,有助于得出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帮助优化水平井的部署方案。
简介:戈格兰达格-奥卡雷姆(Gograndag-Okarem)油气区位于土库曼斯坦西部里海盆地的东缘。从晚古生代到晚新近纪,南里海盆地的陆内坳陷经历了复杂的加积和裂谷作用,当时在周围的厄尔布尔士(Alborz)和科佩特山冲断带发生了碰撞造山运动。受挠曲加载和冷却作用的共同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很高,厚层高频三级层序的存在可以说明这一点。古阿姆河向西进积的大型上新世三角洲体系沉积了一套被称为红色群(RedColorGroup)的碎屑岩地层,厚度接近6000米。这一大型三角洲楔体最初可能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5.5Ma?)沉积的,同时在上新世和第四纪逐步由退积转变为进积。这一沉积体系大致和阿塞拜疆的产油层系是同位地层。晚上新世的滑脱构造是科佩特冲断带右旋横推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一系列平行的东北一西南向褶皱构造,其中四面倾伏的背斜聚集了油气。在已知的五个背斜构造带中,只有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了商业油气发现,而第三个构造带也有少量油气发现。解释认为,上、下红色组的多层叠置超压储层是在河控低能三角洲环境中沉积的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和洪积砂岩。根据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了厚度为100~150m的受气候控制的三级层序。发育良好的低位体系域(分流河道)沉积层是主要的油气产层,其上覆盖有海侵体系域的暗色页岩(最大洪泛面)(外陆架、前三角洲相)。虽然区内存在高位体系域砂岩(三角洲前缘相),但它们的油气潜力较小。其有效粒间孔隙度为16~27%,渗透率50~1000md,超压10.5~16.5PPg。成熟度研究表明,原地烃源岩未成熟,目前产油区生油窗顶面埋深大约是4000米。根据阿塞拜疆的研究,所推测的烃源岩为迈科普组(渐新统一下中新统)。泥火山、逆冲断层和顺应�
简介:从80年代早期北美就开始采用以液态二氧化碳为基础的压裂液系统泵入油藏进行储层改造,1994年开始采用以液态二氧化碳\氮气为基础的压裂液系统进行压裂。此压裂液已广泛应用于渗透率值在0.1—10达西之间的各种地层中,在1000多口井中进行了应用,其井深超过3000米,井底温度在10°~110°之间。此压裂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非常有吸引力。以前我们曾做了一些增加液态二氧化碳粘度的尝试,可都没有成功。本文描述了一种即能增加粘度又能保持液态二氧化碳非破坏性的新型压裂液,此压裂液是在液态二氧化碳中形成氮的泡沫。该压裂液使用的是一种不损坏地层的可溶性二氧化碳发泡剂,可以释放在大气中而不会污染环境。此压裂液不包括其它压裂液,如水、乙醇或碳氢化合物。泡沫的形成遵循常规的发泡物理原理。由于只使用数量有限的液态二氧化碳(对于内部质量为75%-80%的泡沫大约占20%-25%的体积),大多数工作能在一天内处理,使该系统比典型液态二氧化碳压裂系统成本效率更高。本文叙述了液态二氧化碳非常规发泡技术在加拿大浅层油气藏应用的实例总结。
简介: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子探针和离子探针原位置铀氧化物矿物的U-Pb同位素快速和准确的测量技术。用电子探针测定U和Pb的含量,而同一区域的Pb同位素组成则用高分辨率的离子探针测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进行矿物分离和化学加热溶解,不需要难以获得的单一的铀氧化物标准,只需要小时就可在优点是无需进行矿物分离和化学加热溶解,还需面要难以获得的单一的铀氧化物标准,只需要几小时就可在约10um的点上得出精确的U-Pb年龄,我们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加拿大萨斯卡彻温不整合型Cigar湖铀矿床中复杂互相交生铀氧化物中U-Pb年龄的分布情况,取自早期形成晶质铀矿石的原地U-Pb方法的结果确认了在一致性曲线上与1467±63Ma和443±96Ma(±1σ)上、下交点有关的数据组,1467Ma的年龄解释为矿化的最小年龄值,与粘土矿物的蚀变年龄(约1477Ma)是一致的,和成岩期铁矿的磁铁矿化(1650-1450Ma)也是一致的,这种赤铁矿与这些不整合型铀矿床共生并与阿萨巴斯卡盆地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有关,晶质铀矿和铀石原地的U-Pb同位素分析能提供一个15-30um范围内Pb*/U的不均匀分布的资料,因百就能提供与这些矿床演化有关的流体互相作用时间方面的精确资料。
简介: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是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近几年来的重大发现之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运用世行贷款引进的Schlumberger和Landmark油气藏描述软件首次在工作站上一体化完成了渡口河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描述,建立了本区的数据库,从而对本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构造、沉积环境和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又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Schlumberger公司成像新技术对储集层气水分布规律和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合理确定各种储量参数的基础上,对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估算了地质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