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黄芩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选择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 分析其活性成分的结构信息。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并通过GeneCards和Open Targets数据库选择结直肠癌疾病相关靶点,并与活性成分靶点取交集作为黄芩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 Cytoscape构建黄芩活性成分-结直肠癌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构建靶蛋白互作网络。根据拓扑分析筛选黄芩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应用 DAVID(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数据库对核心治疗靶点进行GO生物学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黄芩108个活性成分通过调控67个结直肠癌相关的疾病靶点,产生了199对化合物-靶点关系,其中汉黄芩素、黄芩素发挥了中药作用,在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减少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发挥作用,干预IL-17、AGE/RAGE、PI3K/Akt、p38γMAPK等信号通路可对结直肠癌有治疗作用。结论 黄芩中的汉黄芩素、黄芩素类等多成分,通过多种靶点、多条通路协同发挥抗结直肠癌的作用,PTGS2 PTGS1 AR SCN5A PRSS1 NOS2 OPP4 PIK3CG ADRB2 KCNH2等可能是其核心靶点,IL-17、AGE/RAGE、PI3K/Akt、p38γMAPK等可能是其主要作用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AKS)后静脉血栓塞症栓(VTE)的发生率及其抗凝策略。方法:研究抽取病例样本共10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2,均实施AKS治疗,分组方法为双盲法,将全部病例分为甲、乙组对比,各纳入50例。甲组未给予抗凝干预,仅接受常规护理,乙组接受预防性护理和抗凝策略干预,乙组按照有无使用抗凝药分为A组(是,25例)和B组(否25例)。对比甲组和乙组、A组和B组等之间的VTE发生率。结果:统计显示,乙组发生VTE20例,无明显问题30例,甲组发生VTE40例,无明显问题10例,乙组VTE发生率40.0%低于甲组80.0%(P<0.05)。A组发生VTE9例,无明显问题16例,B组分别为10例、15例,A组VTE发生率36.0%略低于B组40.0%,但差异较小(P>0.05)。结论:AKS术后VTE发生率较高,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可降低VTE发生率,但抗凝药作用较小,所以还需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及时用药,早日接受康复干预,以促进病情恢复。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时机。方法:通过对我院近5年来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出院后治疗进行跟踪随访。结果:经随访调查发现10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1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106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3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500例患者于发病6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920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1年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2217例患者拒绝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仅服用活血化瘀中药。结论: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时机因人而异,具体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病人意识及精神状态、出血及水肿吸收的快慢。
简介:摘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推动了其眼科适应证疾病治疗的革命性发展。我国已具有十余年应用经验,并已列入医保目录。目前广泛应用的适应证包括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保障患者的最大视力获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类型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亦具有重要的治疗及联合治疗作用。然而在抗VEGF药物重复治疗过程中,遵循科学疗程、注重适应证合理选择、规范使用流程及避免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等仍然是需要强调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局部枸橼酸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高危出血倾向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采取局部枸橼酸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简介:[摘 要]宫颈癌作为第四大恶性妇科肿瘤,有关宫颈癌的研究一直是妇科肿瘤的研究热点。其发病与HPV病毒的感染和阴道微生态紊乱具有相关性。乳酸杆菌是阴道微生态中主导菌群,可通过微生态机制维持正常的阴道微生态。此外,在宫颈癌的治疗方面,乳酸杆菌也能通过调节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以及触发免疫反应抑制宫颈癌的发展。研究表明,相较于手术和放化疗,利用乳酸杆菌制剂治疗宫颈癌,其副作用小,易于管理,对护理要求小。利用其微生态特性开发治疗性疫苗诱导粘膜免疫也是重要的研究趋势。故本文对乳酸杆菌及其代谢物抗宫颈癌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乳酸杆菌制剂在宫颈癌治疗方面的主要应用,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抗紫癜化瘀方对单纯性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60 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紫癜消失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 80.0%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 0. 05)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紫癜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抗紫癜化瘀方对单纯性敏性紫癜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将研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我们对血栓闭塞性脉管进行了实验分组。一是TAO组:25例,二是ASO组:25例。三是健康组:25例健康志愿者,均选自2017年12月到2019年10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TAO组,ASO组和健康组中ANCA。结果:经研究,25例TAO组中有13例ANCA阳性,检测率为52%(13/25)。结论:ANCA的检测可以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临床运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凝与非抗凝血标本对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方法:共纳入500名首次献血浆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样本,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参照组(250名,非抗凝血液标本)和研究组(250名,枸橼酸钠抗凝剂的抗凝血液样本),均进行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液样本的HBV A值更高(P<0.05)。两组血液样本中有5例检测结果不一致,均为抗凝血样本,初检时出现灰区值或者反应性,说明枸橼酸钠抗凝剂会影响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二次复检5例标本的结果基本一致,假阳性反应消除。结论: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时对血液样本进行抗凝血处理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干扰,需经过复检才能定论最终结果,避免漏查情况发生,从而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