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在高血压肾损害中的检验价值。方法收集2014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30例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疾病诊断标准分为观察A组(Ⅰ期28例)、观察B组(Ⅱ期31例),观察C组(Ⅱ期19例),利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尿al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以及尿转铁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尿微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病程的不断加重患者各项尿微蛋白水平指标均明显升高。结论尿微量蛋白各项指标在高血压肾损害的诊断中十分敏感,联合检验在高血压肾损害中具有很高的检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将乐卡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使用,观察期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8例进行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64例常规组和64例联合组,常规组使用依那普利进行降压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使用乐卡地平联合治疗,所有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压值,治疗后收集所有患者尿液并比较尿液中微量球蛋白(MA)、血肌酐(SG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的总有效率98.44%显著高于常规组89.0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尿液中SCr、MA、BUN含量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常规组上述含量分别为80.52±20.11umg/L、18.25±7.25mg/L、5.52±0.76mmol/L,联合组上述含量分别为70.21±15.18umg/L、15.12±6.68mg/L、4.43±0.57mmol/L,治疗后常规组SCr、MA、BUN含量高于联合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使用依那普利联合乐卡地平药物治疗,可以在降低早期肾损害的同时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功能损害治疗中131碘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180例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AST(22.85±14.80)U·L-1、ALT(32.07±10.85)U·L-1、AKP(90.65±24.81)U·L-1,甲亢复发率为3.33%,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44%,观察组为92.22%,两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31碘放射治疗可诱导甲亢患者甲状腺滤泡细胞损伤或坏死,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避免进一步肝损伤,131碘治疗安全性和稳定性好,可在甲亢合并肝损治疗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脏超声诊断冠心病(coronaryarteryheartdisease,CHD)的临床意义进行探究。方法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期间接诊的48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心脏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共4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0.83%(34/48)、灵敏度为69.44%(25/36)、特异性为75.00%(9/12)、误诊率为25.00%(3/12)、漏诊率为30.55(11/36)。结论采用心脏超声对冠心病患者予以诊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指导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措施的合理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柏子苦参片治疗心脏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心脏早搏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与对照组80例,研究组用柏子苦参片(处方组成柏子仁12g,苦参12g,郁金12g,煅磁石10g,黄连12g)。4片/次,1日三次,疗程为一个月。对照组用心律宁片,3片/次,1日三次,疗程为一个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取得总有效率为79.50%;对照组为61.25%,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早搏疗效比较,研究组取得总有效率为81.00%;对照组为63.75%,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柏子苦参片治疗心脏早搏疗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40临床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影像表现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4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经超声诊断,室间隔增厚有33例,左室后壁增厚有27例,左房扩大有17例,动力过度有17例,左心舒张功能减退(E/A<1)有28例,右心功能减退(E/A<1)为26例,主动脉硬36例,主动脉增宽则有12例。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临床应首选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确诊高血压性心脏病。利用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动态观察高血压病人的心功能变化,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科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收集我院心外科146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围术期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利用SAS以及SDS进行评定,对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分析表明,146例心脏手术患者中,围术期有130例患者存在心理紧张现象(89.04%);122例患者存在过分担忧的心理状态(83.56%);104例患者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71.23%)。其中,SDS、SAS的评分在护理干预前分别为4.11±0.05分、4.33±1.09分,护理干预后分别为1.99±0.15分、1.69±0.88分(P<0.05)。结论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有利于术后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脏术后监护期患儿心理护理的体会。方法本文选取100例心脏术后监护期2~14岁患儿,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大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护理组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大小分别是(28.91±2.92)分、(29.78±2.74)分、(94.63±2.50)分,和对照组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术后监护期患儿采用心理护理方式指导护理工作开展后,可以有效调节患儿的情绪状态,使得其情绪状态保持稳定,患儿家属情绪保持良好,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开展,提升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脏外科术后感染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将自2012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心脏外科术治疗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出现感染的情况,并分析研究出现感染的主要因素。结果感染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留置、引流时间、导尿管时间等因素均与平均值有较大差距,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外科心脏手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并能尽量在不降低手术质量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提高护理质量来缩短气管插管留置、引流、导尿管留置时间等,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的监护与治疗方法。方法我院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过临床确诊为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所有患者入院后皆接受瓣膜替换术,术后对患者进行监护与治疗,分析与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全部的患者术后进行有效的监护与治疗,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患者16例,因失血性休克的死亡患者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4例,呼吸衰竭患者2例,肾功能损伤患者2例,肝功能损伤患者3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患者在进行瓣膜替换手术之后,需要强化术后对患者的治疗与监护,强调血流动力学、呼吸支持、液体平衡与电解质、酸碱平衡、镇痛镇静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注意心肺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既能促使患者治疗效果的全面提升,还能最大化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给予院前急救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2月~2015年06月心脏性猝死患者104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针对所有心脏性猝死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针对最终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观察。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在8分钟内实施救治的患者24例,成功完成救治的患者9例,治疗成功率为37.50%;在8分钟以上实施救治的患者80例,最终成功完成救治的患者6例,治疗成功率为7.50%;对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发现,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院前猝死患者,临床对其猝死类型进行分析发现,主要表现为心脏性猝死,对此针对心血管疾病需要积极有效治疗,降低出现心脏猝死的概率。对于部分非医疗行为特殊救助人群,针对心肺复苏术技能需要进行有效普及,最后将院前猝死急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ICU病房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相关探讨。方法在医院进行ICU病房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资料收集(必须确保资料收集的随机性,并且基本符合现实中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分布,造成原因等)ICU病房200例心肺复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病,年龄,心脏骤停方式、入院前是否进行了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地点、时间、持续时间、是否进行了气道的重建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心脏除颤和药物比如肾上腺素的用量对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率不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原发病,年龄,心脏骤停方式、入院前是否进行了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地点、时间、持续时间、是否进行了气道的重建等是影响ICU病房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痴呆(AD)、帕金森病(PD)和脑梗死(CI)患者记忆损害的主要临床特征。方法将2014年6月到2015年4月期间我社区服务中心收治的AD、PD及CI共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且每组中的每种疾病均为10例。所有患者采用多维记忆评估量表(MMAS)进行测试评估,且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AD患者出现全面记忆障碍较早,其外显记忆损伤比内隐记忆更加严重。对于PD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外显记忆损伤分别为62.9±24.5和79.1±20.8,而内隐记忆基本正常。由于CI患者的梗死部位不尽相同,故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也不同。结论AD、PD、CI患者一般都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记忆损害,故分析上述三种病的临床特征,对后期的有效治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