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护理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在研究当中以我院2021年12-2022-4月的138例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形式,来对比分析中医药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观察组当中能够需要采用中医药护理的方法,对照组当中则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心理量表以及胃肠功能情况等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中医药护理的方法能够更好的促进恶性肿瘤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同时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很多患者对于中医护理的方法都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方法,能够很哈好的帮助患者加快身体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检查直肠癌供血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收治的3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源双能CT扫描,采用混合能量和最佳单能量两种模式重建肿瘤供血动脉。由两位观察者盲法分别对两种图像直肠癌细小供血动脉进行5分制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评分结果的-致性进行k检验,对两种图像的主观评分进行t检验;由两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种图像直肠癌细小供血动脉和臀部肌肉的CT值以及图像噪声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对两种图像测量数据的-致性,并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U检验对两种重建模式的直肠癌细小供血动脉cT值、图像噪声值以及CNR进行比较。结果33例患者中肠系膜下动脉均参与肿瘤供血;其中4例患者右侧直肠下动脉参与供血,2例患者双侧直肠下动脉参与供血。发现血管变异情况:8例患者左结肠动脉与乙状结肠动脉共干,4例患者左结肠动脉直接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患者左结肠动脉缺如。两位观察者对直肠癌细小供血动脉混合能量图像评分0、1、2、3、4分分别为0、13、13、5、2例和0、11、14、6、2例;最佳单能量评分0、1、2、3、4分分别为0、0、7、7、19例和0、0、6、9、18例。两位观察者对混合能量和最佳单能量直肠癌细小供血动脉图像评分结果-致性很好(K=0.864,0.897);混合能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细小供血动脉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1.9±0.9)分、(3.4±0.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1,P〈0.05)。最佳单能量图像的直肠癌细小供血动脉的主观评价优于混合能量图像。混合能量与最佳单能量直肠癌细小供血动脉CT值、臀部肌肉cT值、图像噪声值及CNR的ICC值�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晚期妊娠超声测量与临床测量羊水值。方法 选择2019年上半年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3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利用超声测量羊水指数对孕妇进行评估,术中利用负压吸引器将孕妇羊水收集到测量瓶中,保持封闭,之后完成测量工作。结果 超声测羊水指数小于8cm的孕妇有10例,临床监测有13例,利用超声方法监测羊水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超声检查AFI为97.5%th时,超声监测在25%左右,临床监测值约达2150ml。结论 羊水量异常会对患儿及孕妇造成严重伤害,现阶段临床治疗常应用超声与临床监测建立联系,并构建出便捷检查通道,为孕妇后续生产方式提供必要保障及重要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价值和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MRI扫描头部,对照组抽取健康新生儿,对其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扫描。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平均弥散度、分数各向异性以及相对各向异性值。结果: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对比80例新生儿发生HIE的平均弥散度,其观察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两组新生儿患儿的分数各异性和相对各向异性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且与健康新生儿对比发现,HIE患儿的指标较低。结论:临床采用MRI弥散张量成像系统检查,通过分数各向异性和相对各向异性指标变化情况能明确判断出新生儿是否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能直观的探测新生儿发病程度,进而改善干扰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低级别胶质瘤(LG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6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0例TIDD患者及15例经病理证实的LG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3.0TMR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定量测定患者病变区及其对侧镜像部位正常脑白质区(镜像区)的ADC值及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重建白质纤维素的3D图像,观察白质纤维素与病变区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TIDD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484±0.14)×10^3mm^2/s、0.109±0.02和(0.725±0.05)×10^3mm^2/s、0.443±0.08,LGG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368±0.09)×10^3mm^2/s、0.163±0.01和(0.684±0.03)×10^3mm^2/s、0.471±0.04。TIDD组与LGG组两组内病变区与镜像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间病变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GG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肿瘤部位明显受压外移,较对侧稀疏、中断及形态改变;TIDD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纤维稍稀疏,未见明显中断及移位改变。结论TIDD与LGG在DTI上的弥散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量化依据。
简介:目的通过对直接测量法和照片测量法在眉眼部测量中的结果比较,分析两者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差别和问题。方法随机选择20例测量对象.年龄22~27岁.分别用直接测量法和照片测量法对其眉眼部的内眦点间距离、内外眦点间距离、眼裂的高度和瞳孔处上岭缘至眉弓下缘的距离进行测量,然后用SAS6.12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侧内眦点问的距离和眼裂高度在两种测量方法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左右两侧内外眦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瞳孔处上硷缘至眉弓下缘的距离.在两种测量方法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直接测量法和照片测量法虽然在某些部位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各自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测量时应取长补短,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最终得到可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