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在进行研究过程中选取的是我院在2020年12月-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210例慢性肛裂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纵切横缝术,观察组采取的是纵切横缝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以后,肛管直径明显增加,但是观察组患者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愈合时间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结论 对慢性肛裂患者通过实施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患者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患者预后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134例颈椎OPP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46例;年龄35—71岁,平均(50.5±16.7)岁。术前CT矢状面显示节段型105例,连续型12例,混合型17例,骨化均不超过3个椎体。术中以韧带未骨化处为突破口,使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物,形成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锐利神经剥离子仔细分离,超薄型枪钳逐步咬除骨化的韧带。术中观察有无硬脊膜粘连及破损而导致脑脊液漏以及脊髓损伤,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CT横断面上椎管狭窄率〈30%者58例,利用“安全减压间隙”行骨化物切除术,无硬膜破损;30%-60%之间者62例,1例硬脊膜破损导致脑脊液漏;〉60%者14例,4例脑脊液漏。术中发现硬脊膜粘连97例,在“安全减压间隙”下用锐利神经剥离子成功分离92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术后JOA评分(14.9±2.7)分,较术前(9.3±1.9)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P〈0.05)。结论利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后纵韧带创造“安全减压间隙”,可有效地分离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的粘连,避免骚扰脊髓,减少硬脊膜破损及脊髓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数量为30例,起始时间2022年8月份,截止时间2023年8月份,所有患者均提供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通过12-36个月的随访,患者的切口愈合良好,开门的椎板无再关门的情况,未出现严重的感染。结论: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患者提供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以 50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50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受试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25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试验组( 25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92.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76.0%), P< 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且试验组患者的肌肉紧张缓解情况以及筋结改善情况显著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均< 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价值。结论 给予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中医针灸方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肌肉紧张以及筋结情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在治疗中应用前路骨化物整块切除术,主要是探讨其临床作用。方法:将脊柱外科10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患者(2012年12月~2018年12月间)纳入研究,全部病例均在前路骨化物整块切除术中治疗,随访1年,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22.32±29.7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4.42±65.43)ml,无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在末次随访中发现患者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比术前要高,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术前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与内镜下不同纵裂入路的结构显露特点及解剖结构标志定位。方法成人尸头10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具,分别采用经前额纵裂入路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观察内部结构。结果显微镜与内镜下经前额纵裂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鞍区和第三脑室,有利于切除第三脑室前部和鞍区肿瘤,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解剖结构,有利于第三脑室、房部、体部及侧脑室额角的手术操作。结论两种纵裂入路均可在显微镜、内镜下充分显露第三脑室等部分结构,组织创伤小,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特点和手术需求选择合理的入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到2014年11月接受治疗的4例第三脑室底垂体瘤患者,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回顾我院往年采用传统入路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住院观察时间为10.30±2.5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传统入路手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0.0%,住院观察时间为16.42±2.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住院观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传统入路手术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第三脑室底垂体瘤患者,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住院观察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颈椎不稳和术中不同内固定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后并发轴性痛(PAP)特征和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武警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脊柱外科106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24例;年龄51~68岁,平均58.7岁;均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按照患者术前合并颈椎不稳与否,分为颈椎不稳组(36例)和颈椎稳定组(70例);再按照辅助内固定装置类型,将颈椎不稳组36例分为连续节段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组(14例)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组(22例),颈椎稳定组70例分为椎弓根钉棒固定组(17例)和微型钛板固定(5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PAP发生率,以及组内实施不同内固定术式的两亚组间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PAP发生率、首发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术后颈椎不稳组PAP发生率高于颈椎稳定组,两组分别为27.78%(10/36)和11.43%(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5).颈椎稳定组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P〈0.05);椎弓根置钉术后PAP持续时间短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0,P〈0.05);两亚组PAP发生率、首发时间和严重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颈椎不稳组患者,椎弓根固定组术后PAP发生率低于微型钛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1,P〈0.05);两亚组PAP首发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前颈椎不稳患者更易继发PAP,其辅助椎弓根较微型钛板固定者可在一定程度减少PAP发生率.术前颈椎稳定患者行颈�
简介:[摘要 ] 研究目的 针对颈椎小关节错缝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监督,从而考察中医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效果,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临床与理论依据。研究依据 选取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9月在我院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的 30名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采用中医针灸对这 30名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关注,考察中医针灸的实际治疗效果。研究结果 通过对 30名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的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中医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时间在 3-15天,通过接受中医针灸治疗,有 23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病痛得到治愈,治疗效果显著,占 76.7%。有 4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有治愈效果,占 13.3%。无效的患者即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后,症状依旧没有变化的患者占 3,占 10%。通过对这些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的调查数据研究分析,可见,对于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式是有显著效果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选择采用中医针灸方法对于颈椎小关节错缝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5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选择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8例。对照组患者选择采用理疗、药物治疗联合颈椎牵引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病症都有所改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为患者选择采用中医针灸方法对于颈椎小关节错缝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的提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患者更快的康复,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