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病变部位、肺癌的病例分型、肺癌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作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30例纳为观察组,再将同期收治的肺结核患者30例纳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作对比分析,包括其病例特点及其他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值(58.36±5.09)岁高于对照组(40.90±3.32)岁,吸烟率80.0%高于对照组43.3%,肺结核病史率63.3%高于对照组36.7%,P<0.05。观察组患者均表现为盗汗、胸痛以及咯血、胸闷或者憋气、声音嘶哑与体质量降低等方面不良症状,其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但两组患者咳嗽及咳痰、发热等情况发生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与肺结核呈多方面高相似度,临床诊断时需深度鉴别,避免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保证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强化医院及相关卫生机构为患者就诊治疗时提供完整系统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联合5s管理干预,两组患者护理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使用常规护理联合5s管理方法后治疗效果远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成效高。结论在感染科患者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在患者护理中添加使用5s管理方法,患者治疗效果会更加有成效,5s管理干预方法对感染科患者的休息康复时间合理性、改善患者遵守医嘱进食、对患者疾病的并发症及病情控制都有极大帮助,应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诊断标准.方法:10例脊髓创伤后2~11年的发生脊髓空洞症病例,平均年龄41岁.临床资料和MRI资料齐全.用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法记录临床表现,MRI重点观察脊髓及其空洞的形态和信号特征.结果:10例创伤后脊髓空洞症患者累及脊髓颈段2例,脑干与脊髓颈段交界4例,脑干2例,圆锥2例,空洞始于脊髓受压明显处,延及长度2到13个脊髓节段不等,空洞均位于脊髓中央;T1加权像上6例表现为串珠样边缘,其内呈脑脊液样低信号;T2加权像上空洞段脊髓增粗或萎缩,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空洞周边脊髓呈片状高信号.结论:MRI能反映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可能机制,其影像学变化特征可列入诊断标准.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与脊髓持续受压有一定关系,而与临床症状关系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析,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有较大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采取外科手术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程度,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对围手术期的护理满意度,从而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红细胞检验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实验组,按照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将这80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是Ⅱ级心力衰竭组28例、Ⅲ级心力衰竭组27例与Ⅳ级心力衰竭组25例。再选取我院进行正常体检者7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红细胞检查,探讨红细胞与心力衰竭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力衰竭等级越高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越大,且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情况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关系密切,红细胞检查能够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提供评判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升高常提示慢性心衰患者预后不理想。因此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查在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具有十分显著的参照价值。
简介: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对医师的临床诊断及正确治疗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静脉血液标本是临床常用血液检测手段,是患者疾病诊断、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病情进展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影响静脉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更多合格的血样,本文总结在静脉采血时出现的问题中,分析出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及控制的方法,现就其影响因素和对策总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方法及对肾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肾功能变化。结论观察组总有效率82.9%相较于对照组70.7%明显更优(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16(38.1%)明显低于对照组32(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肾功能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红细胞(13.5±2.6)个/HP、尿蛋白(0.4±0.1)g/24h、尿微量蛋白(0.1±0.1)mg/L均明显较对照组(21.7±3.8)个/HP、(0.8±0.2)g/24h、(0.2±0.2)mg/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治疗中应用西咪替丁,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肾脏功能改善有一定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方法选择两年间来本院就诊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样本,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进行常规护理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100例手术患者选自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采取风险预防护理,视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统计处理后,发现观察组手术患者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护理投诉率中,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时,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综合测评成绩要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鲜明的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只有加强护理防范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才能给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APTT试验在临床上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及敏感性高等现被临床广泛应用。结果因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对标本的采集、抗凝药物及实验室方法等因素给予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助产士的护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18年7月这个时间段中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其中80例,所选取产妇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在其中40例产妇的护理中落实助产士护理分娩,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剩余40例产妇则划分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中自然分娩的产妇明显多于对照组,完成整个分娩过程所需时间以及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观察组护理表示满意的患者也明显较多(P<0.05)。结论落实助产士护理,做到全程陪护能够有效缓解产妇存在的各类不良情绪,缩短分娩时间,提高分娩质量,护理效果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认可,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全面落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