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锥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2月90例脑出血锥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脑出血锥血肿清除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锥血肿清除术配合度、术后出院的时间;护理前后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实验组脑出血锥血肿清除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锥血肿清除术配合度、术后出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脑出血锥血肿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手术配合度,缩短住院时间,更好恢复神经和运动功能。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脑出血患者锥颅血肿清除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微创锥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将7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74.23±12.32)分、(59.68±13.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2±9.63)分、(42.36±1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微创锥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配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脑出血患者 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间我院接收的动脉瘤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实践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瘤,显微手术效果要优于血管内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血管内治疗 效果体会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易栓症相关的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易栓症实验室检测阳性的 3例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易栓症检测呈蛋白 S缺陷,其中一例伴蛋白 C联合缺陷。影像学检查提示均累及多个静脉窦或静脉。结论 易栓症是静脉系统血栓的潜在病因,尤其对不明原因的静脉系统血栓进行易栓症实验室检测有助于及早诊断,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 易栓症 蛋白 C 蛋白 S 抗凝血酶 II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动脉瘤破裂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的动脉瘤患者选取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应用,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2.86%,并发症发生3例。结论临床上应用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的效果较为显著,且并发症发生较少,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因此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显微手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 效果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压监测对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急诊收治脑梗死患者63例,均实施动态无创压监测技术,压超过3.1kPa且持续时间≥2.5小时给予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压,并对症治疗,观察无创压监测情况,分析该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根据压监测情况,分为一组(压<2.0kPa)、二组(压2.0~2.9kPa)、三组(压2.9~5.3kPa)及四组(压>5.3kPa),各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8.2%、75.0%、52.9%、7.7%,经比较分析,四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良好者和预后差者平均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无创压监测,可及时了解压情况,对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均有重要作用。此外,压水平和患者预后存在紧密关系。

  • 标签: 无创颅内压监测 脑梗死 监测
  • 简介: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硬膜下血肿新生包膜中的新生血管生成受损和血肿腔局部异常炎症反应在其病情转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导致包膜未成熟的“渗漏”血管形成及血肿的不断扩大。通过干预血管修复及纠正局部异常炎症状态,可能找到一条保守治疗CSDH的新方法。本综述拟分析近年来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理,评价目前关于药物保守治疗潜在的获益人群,并依据可能的发病机理,探讨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保守治疗方法的变化及优劣。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治疗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科在2015年2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参照组(n=22)予以普通肝素治疗,实验组(n=22)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较比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95.45%>72.73%),各凝血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9.09%<27.27%),组间比较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静脉窦血栓形成较比普通肝素更具优势,且不会带来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疗效研究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与MRI诊断和鉴别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以CT和MRI进行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表现,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与MRI诊断鉴别肿瘤的检出率、准确率及诊断效能。结果58例患者中,幕上肿瘤37例,占63.79%,幕下肿瘤21例,占36.21%。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2.28%(57/58),MRI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58/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7.59%(45/58),MRI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58/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均能较好地定位肿瘤病灶,但MRI定性准确率更高,对肿瘤性质的鉴别优于CT,更具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颅内肿瘤 CT MRI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动脉瘤诊断中应用CT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与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20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与MRA检查,以数字造影(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为标准,分析CTA和MRA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CTA对动脉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MRA,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动脉血流的形态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TA与MRA均可较好的显示动脉瘤血管形态,具有较好的检出率,而CTA的检出率更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X线计算机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30例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中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中对其手术之后的感染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单纯的静脉用药为12例,实施静脉加鞘注射患者为16例,静脉加鞘注射以及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引流患者为1例,脑室内的注药为1例。结果30例患者中已经治愈者为23例,死亡者为1例。结论对神经外科手术之后的感染,应该积极的采取正确的措施,及早的发现,针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对其采取不相同的措施,以降低不感染的概率,进而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30例临床分析
  • 简介: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又名螺旋CT血管造影(helicalCTangiographv,HCTA)或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是一项新的微创神经影像学技术,其通过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采用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对颅脑进行连续薄层容积扫描,并由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可快速、无创伤地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立体结构.CTA对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有很高价值,近年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本文对CTA在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数据采集 图像重建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肿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切除病灶,研究组患者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肿瘤患者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神经外科锁孔术 颅内肿瘤 临床疗效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清低钠低氯在成人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5例感染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取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血清钾、钠、氯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明显降低,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感染昏迷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未昏迷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与入院时相比,出院时感染昏迷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有显著提升,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急性期患者低钠低氯表现显著,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联,临床应对感染患者血清钾钠氯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支持。

  • 标签: 颅内感染 诊断 血清钠 血清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将2015.05.01日至2017.09.01日在本院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时术中发生破裂的50例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后观察预后情况。结果50例患者47例存活,3例死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例0分,10例1分,6例2分,5例3分,1例4分。结论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保证动脉瘤再破裂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中 破裂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硬膜外血肿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报告为硬膜下血肿且被误诊为硬膜外血肿的患者3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为收治时间,对本次患者进行CT检查,且分析血肿不同量和不同部位CT表现。结果本文研究中,经手术活检确诊的有16例,其中10例经复查CT检查,可发现血肿量增加,且实施了相关手术治疗,其余的20例患者经MRI检查、冠状位CT复查而明确诊断,但均恢复良好,出院,且无任何严重后遗症。结论对于硬膜下、硬膜外血肿需联合CT影像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定,若发现误诊则需予以积极的预后处理,以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误诊 预后情况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办法。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患有动脉瘤130例,130例动脉瘤患者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动脉瘤破损导致再次出血。临床对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破裂进行及时处理,分析其原因既防治手段。结果收缩压上升至220mmHg后,5例动脉瘤破损时间为1例瞳孔出现放大时、2例导丝随导管导入时、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时、1例弹簧圈掉落时;术后死亡1例,在良好的状态下恢复1-4患者预后,为期一年的随访,4例DSA复查,4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动脉瘤的治疗。结论合理的治疗方案、规范的操作及适当的致密填塞能大大降低脑出血的并发症,提高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16年8月1日到2017年8月1日收治的30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单纯静脉用药14例,静脉+鞘注射9例,静脉+腰大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鞘注射5例,脑室内注药2例。结果治愈24例,死亡6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脑干功能衰竭合并脑室炎2例。结论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早期发现,针对不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可显著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神经外科 术后颅内感染 临床分析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造成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紧急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进行动脉瘤手术过程中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造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结果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手术时机、阻断夹的使用是造成动脉瘤术中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予紧急处理,17例患儿预后良好(轻中度残疾),其中有3例有眼神经麻痹症状,3例肢体运动障碍。2例患者肢体完全瘫痪,1例患者死亡。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5个月内,重度残疾的2例患者中,有1例死亡。结论对于动脉瘤术中破裂,应根据手术时机和破裂原因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危险因素 紧急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