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系统护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0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能力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系统护理在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能力指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系统护理 重症脑外伤患者 生活能力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应用心理护理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颅脑外伤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为常规组患者提供常规入院时准备,为实验组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治疗效果。结果在入院时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差异不明显,数据之间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均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数据之间差异较大,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应用心理护理的改善效果显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强化患者的治愈信息,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心理护理 颅脑外伤手术 不良情绪 改善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60例,对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患者的视力差异(1)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与术后3个月视力<0.05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6.6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力在0.05~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力>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中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人工晶体前膜、前房出血等,总发生率为31.67%。结论针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而言,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与术前比较,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早的实施人工晶体植入,促进患者伤眼视力的恢复。

  • 标签: 人工晶體植入术 外伤性白内障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用“数字随机表分组法”将10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分为50例/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系统护理。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顿焦虑表(HAMA)对两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系统护理能提高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存活率、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急性重症脑外伤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沟槽式负压引流对跟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09月至2017年09月本院收治的60例跟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跟外侧“L”型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依照就诊时间先后不同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负压引流,给予实验组患者新型沟槽式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有25例患者术后切口一期愈合,切口一期愈合率83.33%,发生创缘皮肤坏死5例;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29例一期愈合,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6.67%,1例出现创缘皮肤坏死。结论跟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使用新型沟槽式负压引流较传统负压引流切口愈合情况较好,且患者疼痛感降低,舒适度明显提高。

  • 标签: 跟骨骨折 沟槽式 负压引流 皮肤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胸部外伤肋骨骨折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进行胸部外伤肋骨骨折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随机数字抽样法进行分组研究,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而对照组不进行特殊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舒适护理对胸部外伤肋骨骨折术后恢复有显著效果,可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该护理方式也是患者容易接受的一种护理方式。

  • 标签: 舒适护理 胸部外伤肋骨骨折 疼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60例,对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患者的视力差异(1)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与术后3个月视力<0.05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6.6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力在0.05~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力>0.3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中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人工晶体前膜、前房出血等,总发生率为31.67%。结论针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而言,实施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与术前比较,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早的实施人工晶体植入,促进患者伤眼视力的恢复。

  • 标签: 人工晶體植入术 外伤性白内障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瘤18F-FDGPETCT成像特征,提高巨细胞瘤的分子影像诊断水准。方法回顾分析误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侵袭性巨细胞瘤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女患因左乳腺癌术后9年,左膝关节痛一个月,发现左腓骨肿物一周为主诉入院,行胫腓骨平片正侧位及18F-FDGPETCT检查。由于可见骨质破坏及FDG代谢增高改变,结合恶性肿瘤病史,误诊为乳腺癌术后单发骨转移。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左腓骨)富于破巨细胞肿瘤性病变,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巨细胞瘤(侵袭性巨细胞瘤,易复发)。术后恢复良好并出院。结论巨细胞瘤可分三级,其中二级为侵袭性巨细胞瘤,具有一定侵袭性及代谢活性。特别当患者具有原发肿瘤病史时易误诊为骨转移瘤。在临床上及影像学上应注意与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鉴别。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误诊 18F-FDG PET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性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科室收治的19例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性强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经过(35.4±2.3)个月后均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本次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假体取得良好生物压配,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者骨化异常情况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性强直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髋关节周围骨折术 髋关节骨性强直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标准大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术在重型脑外伤并脑疝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按住院编号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实施标准大瓣减压法治疗,实验组此基础上联合天幕切开术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脑干周围池的改善程度及术后GC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脑干周围池改善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82%),且术后21d、42d、56d,2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而实验组改善较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型脑外伤并脑疝患者实施标准大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脑干周围池,提高患者的GC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型脑外伤 脑疝 标准大骨瓣减压 天幕 预后
  • 简介:随着现代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工伤和交通事故导致外伤截肢的病例逐年增高。这类患者伤情复杂,伤势严重。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问题特别多。我们对90例患者的状况进行护理分析,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1990~2000年我院共收治此类患者90例,其中男72例,女18例。年龄4~82岁,平均年龄37岁。上肢截肢31例,下肢截肢59例。其中高位截肢22例,车祸致伤截肢32例,工伤致伤截肢43例,自伤9例,其他6例。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患者大多为身体突然受伤,毫无心理准备,多数伤后肢体损伤严重,疼痛和失血性休克使他们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医护人员应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使患者感到真诚的关怀与信任。对神志清楚者应讲明手术目的及手术对解除痛苦保全生命的必要性,讲明患肢功能丧失的补偿方法及可能的最终结果。取得患者的充分合作。2.2术前准备①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监测生命体征,为抢救、治疗和手术提供可靠资料;②立即控制伤肢出血,可用止血带或无菌敷料包扎压迫止血。对已离断肢体进行冷藏、消毒保存。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进行输氧输血抗休克治疗,为尽快手术赢得时间。

  • 标签: 治疗失误 四肢损伤 血管损伤 护理 外伤截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连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连的患者中抽选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采用更换髓内钉重新固定的治疗方式;观察组41例,实施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方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治疗优良率明显更高,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连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侧方钢板 下肢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术 骨不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其愈合的临床影响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数字法进行分组a组、b组与c组,各30例。a组采用辛伐他汀+阿仑膦酸钠、α-D3、钙片治疗,b组采用阿仑膦酸钠、α-D3、钙片治疗,c组仅采用α-D3、钙片治疗,对3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Harris髓关节指数评分状况以及不同时间的骨折痂愈合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Harris髓关节指数评分状况明显优于b、c组患者,且骨折痂愈合率高于b、c组患者,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关节功能,促进术后愈合,值得推广。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仑膦酸钠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踝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术和微骨折手术治疗距软骨损伤(OLT)的临床疗效,寻找更加理想的治疗手段。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OLT患者,随机分为甲组(采取自体软骨移植术治疗)和乙组(微骨折手术),均在踝关节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踝关节疼痛改善及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术后3个月、6个月踝关节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乙组的82.35%,两组各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术和微骨折手术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在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减轻踝关节疼痛程度方面优势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距骨骨软骨损伤 踝关节镜 自体骨软骨移植术 微骨折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颜面部换药、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37例颜面部外伤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35.1%(13/37)为缝合伤,24.3%(9/37)为擦伤,32.4%(12/37)为锐器伤,8.1%(3/37)为化脓伤。创面最小的为0.6×0.2cm,最大为0.7×0.4cm,平均面积(0.6×0.3)cm。结论颜面部遍布着丰富小血管与神经既是人体暴露部位也是最易受伤部位,面部外伤对患者容貌影响较大,清创、换药过程中严格遵循美学要求,注意保护容貌,减轻出血与疼痛。

  • 标签: 面部外伤 换药 护理
  • 简介:摘要创伤后尿道狭窄或闭锁是男性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尿道修复重建由于其病情复杂、术难度大、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困难重重。近年来尿道修复重建取得了较大进展。手术方式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微创技术、新材料、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尿道修复方面研究进展,带来了新的理念,使得尿道狭窄治愈率显著提高。本文将尿道狭窄治疗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外伤 尿道狭窄 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外伤性尿道狭窄的临床治疗方法。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方法方面进行阐述,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外伤性尿道狭窄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髓炎缺损患者应用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胫骨骨髓炎缺损患者选为研究目标,依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各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段滑移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95.9%、81.6%,对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2.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胫骨骨髓炎缺损患者应用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胫骨骨髓炎骨缺损 游离皮瓣移植 骨段滑移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