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近些年以来心血管类疾病的死亡比例成为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目前我国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月 3.1亿,其中有心肌梗死的患者约有 260万,心力衰竭的患者约 440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引发的心肌缺血坏死。该疾病可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极易引发一系列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和疾病恢复的并发症。心脏康复是指对于心血管类疾病患者医护人员有目的给与各类临床干预,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康复方法。心脏康复可以作为心脏病一级、二级并三级预防的主要部分。有学者研究称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可以减低心血管类患者病死率到 25%,将心源性疾病的病死率下降 26%。关注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处理才能达到病人全面的康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路径 心脏康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在于抓住发病后的黄金90分钟,这段时间内恢复血流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心肌损伤。溶栓疗法通过溶解血栓快速恢复血流,适用于无法立即进行手术的情况。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疏通血管,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而药物如阿司匹林和硝酸甘油等能够稳定病情,为手术争取时间。快速识别症状、及时采取行动,并应用这些治疗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效果。心肌梗死的治疗是与时间的赛跑,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诊处理 黄金时间
  • 简介:B超引导下经皮肾脏穿刺组织活检术是诊断肾实质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要求患者术后卧床24h。多数患者由于长时间平卧而出现腰背酸痛、排尿困难、失眠等症状。据文献报道,肾穿刺术后患者只需卧床并制动穿刺处6h,即可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床上活动,并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以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本研究针对肾穿刺术后患者的床上活动时间进行探讨,

  • 标签: 肾穿刺活检 床上活动时间 术后患者 肾实质性疾病 经皮肾脏穿刺 术后卧床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病人昼夜死亡分布特征,预见性地做好救护防范措施,增加病人的救治机会.方法查阅123份住院老年病人死亡病历,≥60岁者为入组标准.应用百分比对死亡时间分布进行描述.结果老年住院病人死亡时间呈不均匀分布,表现为明显的夜间集中趋势,3:00~6:00是高峰时段.结论老年病人死亡时间呈夜间集中趋势,高峰时段在午夜至凌晨,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对策,加大护理力度,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老年病人夜间死亡.

  • 标签: 老年病人 死亡时间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进食后行结肠镜检查的最佳时间,以避免进食对结肠镜检查时肠道清洁造成影响,导致检查失败。方法将155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普食后行结肠镜检查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于进食后2h、3h、4h行结肠镜检查。比较3组行结肠镜检查时的肠道清洁程度、肠道清洁范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的肠道清洁程度及肠道清洁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组的肠道清洁程度较高,清洁范围较大;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普食后行结肠镜检查的最佳时间是进食后1-2h。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进食时间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后最佳坐浴时间。方法将50例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术后1d均用1:5000高锰酸钾液进行坐浴,A组坐浴时间为5~10min,B组坐浴时间为15~20min,3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时间。结果A组在切口疼痛、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均优于B组(P〈0.01)。结论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后患者坐浴时间以5~10min为宜,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切口愈合。

  • 标签: 囊肿 造口术 坐浴 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PDCA 缩短门诊患者静脉采血等候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借助 PDCA 管理工具,优化采血流程,改善原流程的弊端,将流程优化前(2020年 4月至 5月)的 100 名门诊采血患者纳入对照组,优化后 (2020年 5 月至 6月)的 100 名患者纳入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采血等候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平均采血等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减少了患者就医等候时间,明显提高了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影响。方法按剖宫产先后次序将30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产妇术后10~20h拔除尿管,对照组产妇24~48h拔除尿管。比较两组产妇承担母亲角色、自行排尿、泌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产妇承担母亲角色、自行排尿、泌乳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缩短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能够使产妇更好地承担母亲的角色,有利于母婴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剖宫产 留置尿管 拔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中对焦虑症患者采取经颅微电流治疗,对其影响睡眠时间的效果予以探究。方法:40例焦虑症患者筛选自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0例,艾司唑仑片);实验组(20例,经颅微电流治疗)。观察2组治疗结果,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睡眠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颅微电流 焦虑症 睡眠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此文中重点分析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危险因素,同时对护理对策进行研究。方法 以我院2022年3月-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外周静脉穿刺的患者为本次研究临床对象,对患者临床留置针时间通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患者自愿同意后均分两组(研究组、参照组),研究组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同时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留置针固定方式不正确、患者合作程度低、冲管封管不当、穿刺护士专业度不够均为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的因素。护理后,两组临床依从率,研究组总依从率49(98.00%)好于参照组37(74.00%),数据之间比对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分析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危险因素,临床提出,针对外周静脉穿刺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提升临床依从率,促使静脉留置针时间延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开放性外伤患者50例,均使用清创缝合术,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手术后每1~2天换一次药)和对照组(手术后每天换一次药)。比较两组患者痊愈率、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痊愈率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门诊换药间隔 伤口愈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介入术后病人不同卧床制动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制动时间(如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病人恢复情况,本研究详细记录了一般资料、方法、讨论及结论,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介入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脑血管介入术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科接诊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病人(n=360)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180人,前者采取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拔管时间等指标。结果:关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短(P<0.05)。关于并发症这个指标:试验组发生率1.67%,和对照组数据7.22%相比更低(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拔管时间更短,病情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

  • 标签: 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 住院时间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 价值
  • 简介:时间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利用机体本身的生物节律,对病人进行病情观察、用药、治疗等方面的护理。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体内的生理活动都按照特定的时间表发生周律性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节奏。病人的生理节奏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护理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充分了解病人的生理节奏,尽可能使医院的活动与病人的生理节奏相适应,因时制宜地利用时间护理,发挥其在治疗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以使病人

  • 标签: 时间护理 生理节奏 肾上腺皮质功能 临床工作 病情观察 治疗护理
  • 简介:保留灌肠是儿科学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常用于镇静、催眠和治疗肠道感染。药液在用道内保留时间越长,则在局部吸收越多,发挥药效越大,治疗效果越好。本研究探讨了延长灌肠约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的新方法。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药液保留时间 保留灌肠 肛管插入深度 小儿 治疗效果 护理技术
  • 简介:运用逐步回归,对1985年1月至1994年1月中所有痊愈的58例破伤风患者进行统计与分析。选取9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年龄、性别、潜伏期、伤口距神经中枢的距离、入院时的体温、入院时的脉搏、破伤风抗毒素(TAT)使用的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入院时的体重,分别以X1~X9代表。以住院治疗时间作为应变量(Y),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抗生紊与TAT使用时间与住院治疗时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早期大剂量抗生素的应用治疗是破伤风治愈的关键;TAT使用时间长短依赖于伤口的彻底恢复情况、入院时体温的升高表明有感染并发症存在及可能有严重代谢功能紊乱,病情危重,预后不佳。潜伏期与住院治疗时间呈负相关,潜伏期越短,住院时间可能越长,预后可能越差。

  • 标签: 入院 住院治疗 破伤风 潜伏期 TAT 治疗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缩短CT检查等候时间,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方法根据六西格玛5步法(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对CT检查流程进行改进管理,包括成立六西格玛管理小组,测量CT检查等候时间,分析影响CT检查等候时间的因素,改进影响CT检查等候时间的措施,制订控制措施。结果患者CT检查等候时间缩短(P〈0.01),患者及医生满意度提高(P〈0.0l或P〈0.05)。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CT检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 标签: 六西格玛 管理方法 CT检查 等候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6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1组和观察2组术后局部穿刺部位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分别卧床制动2h和4h;对照组术后常规局部沙袋压迫6-8h,制动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动脉压、脉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局部皮肤红斑、负性心理、排尿障碍、术侧肢体麻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2h平均动脉压、脉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患者术后4h、6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2组4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术后4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观察2组(均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在局部穿刺部位"8"字形绷带加压包扎的前提下,卧床时间2h和4h都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术 卧床时间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