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比较髓芯减压植骨术与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治疗成人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和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治疗的38例(43髋)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根据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和Ficat分期改变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以改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为终点,对其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60~123个月随访,平均93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随访时间及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术后Harris评分优于髓芯减压植骨术组(P﹤0.05)。髓芯减压植骨术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P﹤0.01)。两组术后影像学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髓芯减压植骨术组远期生存率为64%(16/25),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的远期生存率为77.8%(14/18),两组的远期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芯减压植骨术与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治疗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取得一定的远期临床疗效,虽然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的远期影像学成功率和生存率与前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临床疗效更佳。
简介:目的评价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shapememoryalloyencirclingfixer,SMAEF)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疗效,并与动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compressiveplate,DCP)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院的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75例,分别采用SMAEF(38例)与DCP(37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经6~30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骨不连发生率和疗效优良率。结果SMAE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DCP组(P〈0.05),两组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AEF组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DCP组,骨不连发生率也低于DCP组(P〈0.05)。根据综合评定标准,SMAEF组疗效评定优良率高于DCP组(P〈0.05)。结论SMAEF具有良好的抗弯曲、抗扭转作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SMAEF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和较少应力遮挡效应等优点,是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器组(Interfix);箱形融合器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器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器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器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器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器和箱形融合器,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器,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器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器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器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器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器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通过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的方法,总结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前,对感染的治疗和关节功能保留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本中心接受分期翻修治疗的患者中,有11例11髋在一期感染病灶清除后,植入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占位器,待感染治愈后接受了二期翻修。观察使用这种占位器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性以及并发症,观察患者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的功能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距二期翻修平均(12.6±2.5)个月。病灶清除术后患髋均能伸直0°,屈髋平均(89.1±6.3)°,外展平均(31.8±5.1)°。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5±9.9)分升至(79.3±4.5)分,二期翻修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达(91.7±2.6)分。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感染复发征象。1例患者一期翻修术后3周时出现髋关节占位器脱位,经两次手法复位均失败。1例患者发生占位器柄断裂。结论保留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翻修术中,表现出操作简单、感染控制满意、保留关节功能好的特点,需要注意占位器柄断裂、占位器脱位且难以复位的风险,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骨折、腰椎结核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8.9~65.3岁,平均37.1岁;腰椎骨折35例,腰椎结核15例。入院后给予骨科常规检查,心、脑、肺、肝、肾功能正常,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经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采用我科自行研制的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并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术前定位时间为(3.25±1.75)min,平均定位次数为1.26次,准确率为98.7%。术中定位时间为(5.46±1.54)min,定位次数为2.58次,准确率为98.8%。随访期间均定期采集患者的腰骶椎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行研制的腰骶椎框架式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及定位方法能够简化手术操作,具有小巧精致、方便消毒、放置稳定性好、定位准确性高、定位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X线射线暴露量低等优点,为微创脊柱外科提供了一种体外定位工具,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运用5种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Pedicleshortsegmentfixation,PSSF)(Dick,RF,SF,Steffee,APF)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PSSF治疗57例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随访总结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失误原因.结果:随访6~60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满意,优良率80%;主要并发症有:螺钉位置不当、断钉、螺钉松动、钉杆连接松动、植骨不融合、再度失稳等,发生率为29.8%.结论:(1)PSSF较适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2)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操作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各种PSSF自有特点,只有充分理解其设计原理,准确应用,操作合理时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复位、固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