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自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木本油料产业就进入黄金发展期。但现阶段,木本油料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矩板”问题。一个个问题传递蓿清晰的信号,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需要配置良方。

  • 标签: 木本油料 国务院办公厅 产业
  • 简介:<正>定安,古称南建州,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名伶辈出。美丽传说、革命事迹、人文景观在这青山绿水簇拥的城市中流淌着岁月的厚重。素有"琼剧之乡"、"美食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热带富硒冷泉之乡"、"海口后花园"等众多美称的定安凭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以突出"红色、古色、绿色"为主题,以"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成功推出了母瑞山革命老区"百里百村"欢乐健康游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 标签: 中国民间 改善生态环境 人文景观 中国热带 生态经济 生态文化
  • 简介: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认为马克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人道主义的生态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生态道德信念是马克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生存论 生态伦理 自然
  • 简介:对于'生态学马克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派别问题,有多种不同观点.本文赞同'生态学马克主义'是'绿色运动引发的两股思潮',并认为两者有共同点,也各有特色.'生态学马克主义'认为,绿色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应该克服异己消费,建立稳态经济模式,采取非暴力革命途径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些基本主张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其以生态危机论替代经济危机论、技术取代论以及稳态经济论、西方中心论及其危机转嫁论等理论和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危机 经济危机
  • 简介: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有机马克主义主张将马克主义与过程哲学相结合,建立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马克主义。有机马克主义呼唤生态文明,其理论发展和实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全球实现生态正义,也就是在发展中要实现对自然的关怀,要顾及对他者、对弱者、对后代人的生态利益,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的福祉。有机马克主义通过揭示资本主义正义结构的内在局限和人类权利话语从“一维”向“三维”演进历程阐释了有机马克主义生态正义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有机马克主义强调有机思维对机械思维的超越,生态正义作为有机马克主义的理论核心,具有调和性、开放性、整体关联性等思想特点。有机马克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生产方式和教育模式,主张通过“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区域性的“有机化”空间和开展有机教育来促进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有机马克主义关于生态正义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值得借鉴。但对待有机马克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应从整体上持审慎态度,特别是在促进有机马克主义生态正义理论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对话过程中,不能妄断“中国马克主义正在演变为一种有机马克主义。”切忌盲目跟从,不能过于抬高有机马克主义的思想地位,要避免对有机马克主义的过度解读。

  • 标签: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正义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 简介:马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生态伦理观,采用了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的双重思维向度和理论语境。马克这一生态伦理观的生成与其对于劳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相关。马克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始点与他揭示人与动物和自然关系上的异同密切相关。马克生态伦理观又与他关于共产主义探索具有内在联系,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不仅能改变原来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他还从现实物质生产(实践和工业)出发,阐释了生态伦理观的现实运作。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生态伦理观 思维向度
  • 简介: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哲学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马克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理解主体和人的主体性,科学地揭示和说明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性理论的根本变革。

  • 标签: 主体 主体性 实践
  • 简介:<正>礼乡夏神庙村民组位于济源市西北太行山浅山区。全组110户,440口人。近年来,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山区优势,在宜林荒山上营造了四条高效林果生态经济沟。栽植李子415亩,13800株。苹果170亩10000株,红果130亩7000株,果树总面积达715亩,人均拥有果树70株1.6亩。93年果品产量达31万公斤,收入22万元,占全组工农业总产值52万元的42.3%,年人均收入1100元,其中林果收入人均500元。全

  • 标签: 生态经济沟 山区农民 奔小康 果树栽培 果品产量 济源市
  • 简介:马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从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揭露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工人却越来越贫困的根源。当前,我国存在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合理、贪污腐败等社会现实矛盾,如何抓住重点、扭转发展困境,必然需要运用马克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异化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要有私有制的存在,就会有异化现象生长的沃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异化问题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异化现象既体现在生产过程,也体现于人际关系。

  • 标签: 异化劳动 对象化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当前学术界对马克主义环境哲学的研究可谓多维度、多视野;相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哲学来说,马克主义环境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个性;它既是对西方环境哲学的积极扬弃,又是对“生态文明”塑造的时代回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环境哲学 独特个性
  • 简介:生态马克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很多观点既具有一致性又有区别。笔者考察了二者在思想基础、第一要义、理论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五个方面观点的契合与分离,认为科学发展观可以借鉴生态马克主义的优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比较研究
  • 简介:本文通过介绍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状况,以及我国林业与森林资源的现状,说明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明了以马克主义经济学指导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以马克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林业 循环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简介: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关键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这种结合的表现形式;二是必须坚持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要是理论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三是必须坚持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实现大众化必须抓好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走进日常意义、接受超常识的整合等五个环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 创新 大众化
  • 简介: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 标签: 社会实践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开拓性、继承性、系统性、前瞻性、务实性、本土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 简介: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定了系列顶层政策,并将“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国家重要文件中.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基本特征、时代性、生态性等角度对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1)探讨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与基本特征;(2)研究了新时代下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发展,包括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时代内容与形式、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支点,并分析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时代发展的实现路径;(3)从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生态延伸的主要内容、生态延伸的途径和特点阐述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4)从劳动一致性、研究对象一致性、目标一致性等层面分析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在统一性.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下对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提供参考.

  • 标签: 劳动价值理论 生态价值 自然资源资产 基本特征 时代特性 生态性
  • 简介:为在演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文章从演讲教学中标题的拟定、讲评结合、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入手阐述了演讲课上进行创新教学的几种有效手段。事实证明演讲教学的创新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互补互促。

  • 标签: 演讲教学 创造性教学 创新教学 创新精神 教师 学生
  • 简介:201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大学李明宇、李丽两位老师的新作——《马克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为生态哲学的研究增添了鲜亮的一笔,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探索贡献了一份新的力量。通读全书,既有宏大叙事,又有见微知著,在高屋建瓴和小中见大之间拿捏得较有分寸。自始至终都彰显了作者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坚定信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作者展开研究的主线,又是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视角。

  • 标签: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 李明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