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定点挂钩扶贫云南省景东县永秀乡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实际行动真情扶贫,扎实扶贫,为帮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尽心出力干事。

  • 标签: 贫困山区 扶贫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煤矿安全监察局 脱贫致富
  • 简介:作为良好的烃源岩,不同有机组分,生烃特征差异较大。体结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煤层气的开发潜力。通过井下观测,淮南各矿区的构造比较发育,糜棱、碎粒占到50%以上。壳质组含量高,平均含量4.63%~16.62%;通过显微组分求出的干酪根类型指数TI为(-55~-74)〈0,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干酪根,以产气为主;其中,产烃指数(∑耶)为141.7—226.9,产油指数(∑OP)为31.80~114.81。构造发育,致使储层的渗透率特低,地面煤层气开发受限,必须采取井下与煤层气一体化开发的模式进行。

  • 标签: 淮南煤田 显微组分 构造煤 生烃特征 地质意义
  • 简介: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经常发生煤粉堵塞产气通道、粉在油管中沉降、粉埋泵卡泵等现象,对煤层气的整体开采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煤层气排采井壁出粉时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建立煤层双重介质渗流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摩尔一库伦破坏准则确定出粉井底流压,根据井底压降曲线与临界井底压力最终计算出井壁煤层开始出粉时间。该研究对指导现场提出防止粉的措施、提高排采装置的寿命,减少修井次数,降低开发的成本,增加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煤层气 渗流模型 井底流压 出煤粉时间
  • 简介:根据恩洪向斜大量的煤田地质资料及煤层气勘探井的成果,分析研究了本区储层孔裂隙发育特征、含气性、渗透性,得出了以下结论:恩洪向斜具有煤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级适中、含气量高等有利于煤层气开采的地质条件,但中孔隙分布导致渗流通道可能受阻,而且复杂而强烈的构造变动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根据煤层气试井资料,下部煤层渗透性好于上部煤层。重烃浓度极高是区内煤层气产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今后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应重点加强构造特征的研究,并针对高含气性、低渗透性选用合适的勘探开发工艺。

  • 标签: 恩洪向斜 煤储层 孔裂隙 含气性 渗透性 构造
  • 简介:近年来,晋集团依托身处全国最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沁水煤田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煤层气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已发展成为国内利用瓦斯发电规模最大的企业,共有91台燃气发电机,总装机容量189兆瓦,其中CDM项目包装的有138兆瓦,使用燃料主要是煤矿瓦斯。

  • 标签: 晋煤集团 CDM机制 能源开发利用 燃气发电机 CDM项目 沁水煤田
  • 简介:SUBSITE探测仪是我国现阶段地下管线探测领域使用相当广泛的一种金属管线探测仪器,但它存在局限,仅有直读法测深功能,无法用比值法测深.因此,通过论证任意比值偏距与埋深的关系,设计了"任意比值法测深尺",使SUBSITE型仪器任意比值法测深在探测施工中得以成功应用.

  • 标签: 地下管线探测 直读法 比值法 梯度 SUBSITE探测仪
  • 简介:本文根据大量的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及最近取得的煤层气勘探井的成果,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该矿区储层的物性特征,并对其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该矿区主力煤层厚度大且稳定,热演化程度高,含气量高,渗透性较好;构造活动史、煤层埋深、热演化程度及水文地质特征是煤层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决定其物性特征,进而对其可抽性产生影响。

  • 标签: 潞安矿区 煤层气 储层 地质控制因素
  • 简介:本文从研究开采解放层防止与瓦斯突出机理得到启示,在详细研究了构造发育区体结构和煤层顶板特征基础上,提出了用煤层顶板完井强化法,进行构造煤层气地面开发的方案,为我国东部构造发育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 标签: 构造煤 煤层顶板 解放层 煤层气 煤与瓦斯突出 煤体结构
  • 简介:酸化已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提高油气产量的重要手段,较小规模的酸化措施有可能极大的提高油气产能。但是,在煤层气开发中却极少有对储层进行酸化的相关报道。在油气井酸化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本身物理、化学特征,室内实验对利用酸化技术清除煤层矿物质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对岩心进行酸化能明显改善其渗透性,渗透率可提高20倍以上。因此,将酸化技术应用于清除煤层矿物质是有价值的,并且有待开展更深入、更广泛地研究。

  • 标签: 酸化 煤层气 煤岩心 渗透率 孔隙度
  • 简介:羊场煤矿选煤厂由于本矿自产原料和外购原料变化,入洗煤种由K3、K9,增加为K6、K7、K2+1、K13+1、K14+1。等种,加工的产品由12.00%精煤增加为13.00%、15.00%等,导致尾压滤机等几个主要环节能力不足,制约和影响洗煤生产。通过尾压滤机改造,洗选能力提升,入洗煤种适应性增强,可根据煤质情况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不同等级的精煤和高灰动力,实现产品多元化,提高洗选综合效率。

  • 标签: 选煤厂 尾煤压滤机 改造 效果
  • 简介:综述了中硫的赋存形态及其在热解过程的析出形态,为实现的洁净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热解 硫形态 赋存形态
  • 简介:小龙潭露天矿非工作:帮由于受煤质、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影响,目前,广泛存在着尚未利用的挂帮。挂帮的利用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改善由于挂帮的自燃以及挂帮的软弱夹层所影响的边坡稳定。因此,对挂帮的开采利用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挂帮煤 薄煤段 利用 选采
  • 简介:煤层气与煤炭开发存在矿权重叠问题,进行煤层气与煤炭开发时空配置关系研究,对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高效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显示意义。基于煤炭开发时空接替规律,煤层气企业和煤炭企业共同对煤矿区进行规划部署,达到“抽、掘、采”的协调,实现煤层气与煤炭协调一体化开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矿权重叠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晋城模式”、“三交模式”和“华潞模式”。提出了煤层气地面抽采存在政策激励疲软、产能到位率低、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 标签: 煤矿区 煤层气 一体化 协调开发
  • 简介:通过对郑村井区15号构造、厚、埋深、含气性、储层物性、顶底板岩性等煤层气基本开发地质深入细致剖析后,形成了“变排量、大液量、高砂量、活性水”的综合压裂工艺技术,提出了15号产气产水规律遵循双驼峰曲线理论的推论,制定了“控压排水、少量快放”的排采制度,并现场应用39口井。试采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压裂工艺、产气产水规律模型和排采制度后,试采井产量稳步增长,目前单井平均产气量达1635m’/d,且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开发效果理想。本次试采工作系统的探索了15号煤层气开发技术,对今后樊庄、郑庄区块的15号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郑村井区 15号煤层 煤层气 抽放技术
  • 简介:影响与瓦斯突出的因素众多,应用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时,选取突出预测指标是关键。基于经验和所谓“多多益善”原则的选择方法都有一定的不合理、不科学性。笔者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筛选突出预测指标,结合神经网络建模进行突出预测,使突出预测指标的选择由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实现了灰色理论同神经网络在与瓦斯突出预测领域内的结合。经过实例验证,本方法是可行的。

  • 标签: 煤与瓦斯突出 预测 灰色关联分析 神经网络
  • 简介:基于潞安矿区主力煤层3号煤田勘探资料及煤层气试井资料,综合评价了其储层物性。研究显示:潞安矿区3号储层煤层变质程度高,厚度大,厚度在4m左右,埋深适中,大部分埋深小于1000m;煤层含气量较高但含气饱和度低,平均含气量在10m^3/t左右。储层压力梯度低为欠压储层,部分区域地下水环境较为封闭适宜煤层气保存,渗透性较差为低渗储层。与晋城矿区相比,在级变化基本相似的条件下,在煤层气含量及渗透性方面均处于劣势。因此对于地面煤层气开发来说,寻找圈定煤层气的富集高渗甜点区,是确保地面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

  • 标签: 潞安矿区3号煤 煤层气 储层物性
  • 简介:基于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层气井地质与排采资料,探讨体结构差异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的孔裂隙系统、力学性质的差异对煤层气井开发的各环节有重大影响,这导致相应煤层气井的产能有较大差异。随体破坏程度的增加,井径扩径现象凸现,这增加了后期一系列工艺的难度。以原生结构和碎裂结构为主的储层,复合改造和多尺度支撑剂的应用可提升储层长期导流能力;以碎裂-糜棱结构为主的储层,其开发的核心是对储层进行卸压改造和保护层开采,以改善储层的导流能力。

  • 标签: 煤体结构 煤层气井产能 导流能力
  • 简介:探究柱应力向底板传递特征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以山西杜儿坪矿近距离煤层为原型,开展上煤层开挖相似模型试验,利用DIC技术采集底板深度不同水平层位应变数据,分析垂直、水平、及剪切三种应变的分布特征和应变峰值距柱边界水平距离的变化规律,探究上煤层开采后区段柱集中应力向底板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柱底板区,三种应变均以柱中心为轴呈非对称双峰分布特征,垂直、剪切两种应变峰值为先开挖面柱侧小于后开挖面柱侧,而水平应变峰值则恰好相反,三种应变峰值均随底板深度增加而减小;采空区底板,垂直、剪切两种应变远离柱边界逐渐趋于 0,而水平应变则显现出反复增减多变特征.三种应变峰值距柱边界的水平距离表现为垂直应变为先开挖面柱侧大于后开挖面柱侧,但剪切应变则刚好相反,而水平应变则先后开挖面柱侧均...

  • 标签: 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应力传递特征相似材料模型试验DIC技术
  • 简介:通过对雷达探测范围的数学模型的分析,建立地形遮挡对雷达探测范围的影响模型。在雷达方程和雷达方向图传播因子的基础上,利用离散采样的方法实现了雷达探测范围的三维可视化。基于通视分析模型,提出了地形对雷达探测范围的影响算法,较好地模拟了地形对雷达探测范围的影响。

  • 标签: 雷达 地形 通视分析 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