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论渊源.“独立电影”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晚期的美国“地下电影”。“地下电影”形成于40年代,兴起于50年代,成熟于60年代。1960年夏季号的美国《电影文化》杂志,发表了该刊编辑,电影评论家,独立制片人卓纳斯·麦卡斯的文章《新一代的电影》。在这篇文章是,麦卡斯宣布新一代的电影人已经崛起,并将其称为“独立电影制作者”,并于9月30日首次发表宣言提出“电影完全是一种个人表现,因此电影的拍摄,应拒绝制片人,发行商和投资者的干涉”,“拒绝电影审查制度”,“寻求新的电影筹资方法”,“打破高成本电影神话,提倡低成本制作”,“摧毁不合理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建立自己的合作发行放映中心”,“创立举办自己的电影节”等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伍迪·艾伦、马丁·西科塞斯,大卫·林奇、斯派克·李,斯蒂芬·索德伯格,科恩兄弟、格斯·范·桑特、奥利弗·斯通,吉姆·贾木许,昆汀·塔伦蒂诺等新一代导演的闪亮登场,“独立电影”终于获得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但同时,它也加快了向商业电影靠近的步伐。但无论是昔日“独立”,还是今日受主流商业所“招安”,那些曾经在电影体制之外浴血奋战的前辈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简介:国外报刊音乐评论主要分布在普通报纸和文化类、音乐类专业期刊相关乐评的各类栏目中间,音乐期刊及其他艺术期刊以发表研讨专业艺术的文章为主。在文化、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中,面对大众广为传播的音乐评论文章,主要集中于读者众多、影响广泛的大报艺术与音乐栏目,比如美国《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英国《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法国《费加罗报》等相关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的音乐栏目中间。所以,这类国家的乐评研究可从其大报的音乐栏目开始,从政经、文艺与新闻强国的大报着手。如:阅读美国《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两家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熟悉其栏目、版面与文章类型,便可以快速了解其乐评的一般情况。
简介:迄今来华规模最大,第一个全面反映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大型展览——"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在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与芝加哥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联合组织,曾于2007年2月
简介:<正>“巡礼”陆续刊出以来,出乎意外地受到一些热心读者的关注与鼓励;感铭之余,作者着实赧颜而且汗颜。因为这几篇不象样的短文,谫陋与拙讷自不必说,而且大有避重就轻之嫌。笔者自知是音乐门外汉,头几篇倒也小心翼翼,从自己尚能看懂的普及型和音乐文化型期刊谭起,未敢造次。但纯理论学术期刊在西文音乐杂志中毕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感兴趣的人恐也不在少数,“巡礼”要办下去,就实在是避无可避。“丑媳妇总得见公婆”,这次就姑且斗胆介绍一种试试看吧。1861年,希尔默和比厄两人在纽约创办了一家出版社,5年后由希尔默独资经营,是为一百多年来驰名世界的希尔默音乐出版公司(Schirmer)。1915年,希尔默打破只出乐谱和音乐书籍的成例,创办了一家音乐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