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正>自1959年以来,为了探索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曾在传为“夏墟”的晋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发现在年代和文化面貌上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近40处。从1974年秋季开始重点对夏县东下冯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在1977年11月于河南登封召开的夏文化座谈会上,东下冯考古队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与收获,在与二里头遗址对比分析的基础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康熙垂云堂刻本,解决关于二冯评校本《才调集》的三点疑惑:一是,国家图书馆藏怀古堂本署名为冯舒的跋语当出自冯班;二是,理清冯舒校本和冯班校补本所依据的底本,及所依据的底本和参校本;三是,澄清垂云堂刻本之底本当为冯班校补本而非冯舒校本。
简介: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简介:“七重天”是文坛名宿冯亦代先生在北京小西天的寓所,高居一幢楼的七层。黄宗英称它是“乌蓬船”般的小屋:“小屋狨小得两人走动必须礼貌让路,三个人坐下就‘满座’了。”临窗有一张写字台。一把高背皮椅,那是属于冯老的,上面堆满了书报、文稿、资料,那个角落,是他心灵的牧场。黄老要写。只能坐在沙发上,移来一张小桌。铺上花台布,做成临时的书案。他们时常这样同向而坐,沉醉于各自的艺术世界中。
简介:冯培澜,又名陈闲,广西博白县博白镇柯木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作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职业革命者,他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一生追求进步。
简介:新中国建立初期,许多沿海发达地区的知识分子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边疆、基层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冯志远老师就是其中之一。1953年夏,他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当教师,1956年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学校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认识了马毓老师,1957年他与马毓喜结连理,同时分到一套40多平方米的住房,生活过得甜甜蜜蜜。1958年11月,当他得知新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处于百业待兴、人才奇缺的建设时期,并且向上海市请求派中小学教师支援的时候,
简介:冯金泉先生(艺名十六红),1919年出生于山西省河曲县农民兼小手工业者家庭.幼年丧母,6岁时,随擀毛毡的老舅在山西脑包沟摇纺车.由于生计艰难无力维持生活,不得已10岁时孤身外
简介:近期由浙江省文联、省文史馆、省美协、浙江画院、中国人物画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弘扬·光大——冯运榆浙派人物画艺术展”在浙江画院隆重展出,展出作品八十余幅。近十年他默然耕耘,静心回归,在传承、发展浙派人物画上做出艰辛的探索,作品以表现藏民、彝民生活题材为主,用苍茫雄浑和古朴凝重的笔墨深沉地表现民俗风情的魅力和他们对信仰至诚的追求。
简介:2017年2月10日,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逝世180周年纪念日。不仅在他的故乡俄罗斯,举办了众多纪念活动,在中国,人们也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给中国文学带来深刻影响的伟大诗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于纪念日当晚举行的'致普希金诗歌朗诵音乐会',座无虚席,普希金'用话语去把人们的心点燃'的至理名言,深深感动着观众与读者。自清末民初,迄今一百多年间,普希金的作品被不断译成中
简介:"中国缺少课堂文化。"这是冯恩洪在中华大地上听了近5000堂课后的直观感受。冯恩洪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在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时,他首创并践行"规范+选择""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创建了集团化发展的"建平模式",在中国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颇有建树。2017年陈至立同志为他颁发"教育领军人物"奖、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九十人",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构筑跨世纪教育工程的人"。
简介:冯润璋(1902~1994),曾用名一雯、周茨石、丰庄、黑鸽子,泾阳县白王乡冯家沟人。同诞生在20世纪初叶的众多有志青年一样,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济世救国的远大理想,踊跃投身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同时他作为一位有思想、有创造的文学青年,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联盟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简介:王观国《学林》是宋人所撰学术笔记中颇有价值的一种。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田瑞娟点校本。笔者近来研阅此本,发现其点校中的遗误实在不少。今不揣谫陋,列举数条,以就教于方家。
简介:张廷玉《明史》以体例严谨、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而著称,但也存在不少疏漏讹误。今依据相关史料,从时间、地名、水名等方面对《明史·地理志》中的6则条目进行考疑正误。
简介:“卧游”一詞,始出自南朝畫家宗炳之口。宗炳平素喜好游歷名山大川,曾經西涉荆巫,南登衡嶽。因病返回湖北江陵隱居後,他自己感到“老之將至,名山恐難遍睹”,即將平生所覽山水勝迹繪製成圖,“惟當澄懷觀道,卧以游之。”百代以降,描繪山川水色以供閑暇時“卧以游之”的畫家及其畫作不勝枚舉,而如清季程正揆以“江山卧游”為題目,創作幾
简介:广东增城籍清末翰林、香港崇正总会创始人之一赖际熙先生于1925年编撰的《崇正同人系谱》,全书15卷,共30多万字,内分8卷:一源流、二氏族、三语言、四礼俗、五选举、六人物、七艺文、八丛谈。虽名为客家人的族谱,但详细而系统地论证了客家人的“迁徙源流与学术道艺,及衣冠文物”,提出了客家先祖中原南迁说等理论和观点,形成了客家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客家学的奠基性著作,为后来客家学研究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客家学研究历史上的一座之一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简介:童恩正先生,湖南宁乡人,1935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西庐山。父亲童凯教授,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中国无线电工业的元老之一。知识家庭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先生受益匪浅。
简介:卢照邻撰文的郑太子寿墓碑,原竖立在山西省翼城县云唐村郑太子寿墓前,民国初期的《翼城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标注“此碑已佚”。所幸翼城县人民文化馆于1983年在云唐村外水渠旁寻到此碑,现藏于翼城县博物馆,经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全唐文》收录此碑文,题为《郑太子碑铭》;民国18年《翼城县志》亦收录《郑太子寿墓碑》全文。经与原碑对比,两种收录均有多处明显错误。今以现存唐碑与《翼城县志》所载《郑太子寿墓碑》及《全唐文·郑太子碑铭》对比,将所存讹异,一一列举并正之。
河南周口关帝庙戏楼正立面
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
二冯校本《才调集》考略
冯承素 摹兰亭序
冯亦代与黄宗英的晚年婚恋
冯培澜:丹心可鉴照汗青
我所知道的冯治安将军
感动中国的冯志远老师
十六红冯金泉艺术生涯
冯运榆人物画选
冯春:一生挚爱普希金
冯恩洪:构筑中国好课堂
“左联”作家冯润璋——为纪念冯润璋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
《学林》点校遗误举正
《明史·地理志》疑误考正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卷
台籍画家黄正襄素描
《崇正同人系谱》学术价值略论
童恩正先生与西南考古
正《郑太子寿墓碑》传抄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