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张慎言(1575-1645),字金铭,号藐山(自号藐姑山人),山西阳城屯城里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曾任寿张、曹县知县,后历官太仆少卿、太常卿、刑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左侍郎,崇祯十七年(1644年)擢升吏部尚书,达到其一生为官的巅峰,明亡后张慎言为南明王朝所排挤,辞官后流离失所,客死他乡。

  • 标签: 张慎言 刑部右侍郎 太仆少卿 吏部尚书 藐山 名臣
  • 简介:君主论是明亡前后士人的明代政治批评的重要方面.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表征之一,即这一时期富于深度的有关君主的论述——通常认为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为代表.本文试图将这一时期的君主论置于其时语境中,置于士大夫与“君/”有关的伦理实践中,分析有关论述的内在逻辑,士大夫经由“君/”一伦的自我界定,他们借诸君主批评所表达的自身欲求。

  • 标签: 君主 君臣 仁/暴 明代 清代 士人
  • 简介:<正>清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世祖福临逝世,年仅八岁的玄烨即帝位,由上三旗元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大辅政。康熙六年(1667)七月玄烨亲政,直到八年五月拿问鳌拜,辅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史家往往将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八年这段时间通称为辅政时期。如何估价四大输政这一领导体制?辅鳌拜是在什么条件下专权的?年幼的皇帝在辅政期间处于何等地位?本文就这些问题试谈初步看法。

  • 标签: 康熙初年 领导体制 康熙六年 玄烨 通称为 福临
  • 简介:琴谱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古琴在古代有过高于一般乐器的地位,被列于雅乐之中,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重要形式。清代古琴艺术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古琴美学却停滞不前,并且排斥种种新变。《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琴谱的著录具有极强的选择性,鲜明地反映出馆的音乐修养,同时,馆撰写的提要也折射出馆陈腐、保守的音乐观念。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古琴 琴谱 音乐 文人
  • 简介:首次明确指出《天都外序》的作者系汪道昆的是汪的好友、以记事谨严著称的沈德符:'武定侯郭勋,在世宗朝,号好文多艺能技数。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即其家所传,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者。'~①汪太函即汪道昆(1526—1593),初字玉卿,改字伯玉,别号南溟、南明、太函、太函氏、太函子、泰茅氏、高阳生、高阳酒徒、天游子、外史氏、方外司马等,江南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徐朔方先生则认为,

  • 标签: 作者问题 外臣 天都外
  • 简介: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就唐乾陵朱雀门前东侧最南列最后一人的族属和身份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论述,认为该石像应系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的新罗人形象,并极可能是新罗文武王金法敏。

  • 标签: 乾陵 蕃臣 新罗人
  • 简介:本文以理学家胡寅绍兴五年的一段仕宦经历作为线索,揭示两宋之际词学之有亏节之事。有宋一代,词学之讲究辞章之学,理学之士崇尚道德涵养,彼此议论本有不同。靖康之变中,词苇体中多有人物撰写降表、与张邦昌的伪楚政权合作,他们的辞章之学映衬於家国之难的背景下,显示出风气软媚的一面。这一点一直受到理学家胡安国、胡寅父子的诟病。绍兴五年胡寅任中书舍人,进入朝廷词垣,他本於对靖康史事的反思,非议词品行的阙失,提出矫正词垣文风的意见,从而引起词君体的忌妒。胡寅在中书舍人任上还援引其他理学家,期望理学之士以君体之力进入词垣,改革风气。

  • 标签: 词学之臣 理学之士 胡寅
  • 简介:在福建历史名人中,闽审知(862—925)以其开闽丰功而深受世代人民的尊崇和缅怀,他的陵墓与祠庙也因此保存至今,现在皆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墓又称忠荡墓,在福州北郊的莲花峰南蔑,位于今福州市郊区新店乡斗顶村的斗顶山南坡。这是

  • 标签: 福建省 福州市 三十年 陵墓 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
  • 简介:《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年表》中有倒书现象,自清代汪越以来,不少学者参与讨论,发表了不少意见。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倒书有特别的用意,一派认为没有。但多数学者仅是从传世文献入手,更多的是分析倒书文字的内容,或通过分析表的真伪来立论。所得结论,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均有。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各地陆续出土了大批的秦汉简牍,有一些简牍上便写有倒书。因为《史记》有很大可能最早是写在竹筒上的,所以出土文献中的倒书就为解开《史记》中的倒书现象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利用出士简牍对倒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发现更多的证据,提出新的可能,为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出努力。

  • 标签: 史记 倒书 简牍
  • 简介:三藩之乱期间,大将军图海在招降叛将王辅时,有自杀之举。图海贯彻玄烨招抚政策,力保日后不死,以便发挥其作为招抚工具的作用。战争结束后,玄烨欲重处,而图海欲遵守诺言,这导致君臣二人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了平叛战争即将结束之时,二人在降处置问题上态度的不同。玄烨的招抚政策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不断变化。在康熙十九年以前,其降处置政策比较宽松。十九年以后,渐趋从严。图海则始终坚持“既已投诚,概行宽免”的政策。这使最初在政策上尚有交集的君臣二人,最终分道扬镳,图海也在抑郁、畏惧中病卒。《平吴录》《广阳杂记》关于图海“自尽”的说法,体现了非官方话语对图海信守诺言的肯定与对玄烨失信天下的指责。

  • 标签: 图海 玄烨 降臣
  • 简介:杰,字劲松.1989年出生于河南台前.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研究生班。201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如松之盛——杰书法求教展”。2016年12月在郑州美术馆举办“如松之盛——杰书法作品展”。

  • 标签: 王杰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研究生班 作品展 美术馆
  • 简介:苏禄,古国名,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很早以前,它就与中国建立了友谊。东汉以后,两国人民之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不断,苏禄群岛发现的我国晚唐时期的陶瓷即是一证。宋元之际,中国商船经常出入苏禄群岛,商人们经常购买它所产的珍珠携带回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十分注意维持和发展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多次派使节出使南洋各国。永乐皇帝即位后,就曾说过:'今四海一

  • 标签: 永乐皇帝 贸易交往 唐时期 宋元之际 文化交流 明朝政府
  • 简介:好太碑所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是迄今所知对广开土号最完整的记录,这一复合型称号,可分解为表示陵所在地的“国冈上”、有谧号性质的“广开土境平安好”以及表示官称的“太”三个部分,分别表达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来源,发挥不同的功能。至迟从广开土时代开始,一个故去的高句丽的正式号应该包含有这三个部分。研究显示,包括《三国史记》、墨书墓志和金石刻铭在内的高句丽史料,对故称号记录存在较为随意或随机的情况。从广开土的“永乐太”称号可知,长寿之前的高句丽生前都拥有源自内亚传统的号,表明了高句丽官号制度的多元传统。从这个角度观察高句丽的号制度,还有助於我们观察古代东亚多语言社会襄书写语言所发挥的政治功能.

  • 标签: 好太王碑 王号 广开土王 三国史记 故国
  • 简介:本文的研究对象张易,是元朝前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曾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的“潜邸旧侣”,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官至中书平章政事、枢密副使,但却由於卷入至元十九年阿合马遇刺事件,而被诛杀。张易在《元史》中无传,也无碑铭等传记资料传世,生平事迹一直模糊不清。本文钩稽史料,考证了元朝前期文人惮《秋涧集》中的元仲一实际上就是张易。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张易进入忽必烈幕府的时间和经过,及其在潜邸时期的若干事迹。

  • 标签: 张易 元仲一 张启元 忽必烈 元朝
  • 简介:门克新(1326—1396),在明洪武朱元璋皇帝时,是“贵为六卿.居礼曹之首”的一代名。然其籍问题,一直是近500余年来一个不清的史遗问题。阅检明清以来《史》、《志》关于门尚书相关资料及史实,其述生平大致相同,差异主要在说籍上。说门尚书籍地为明“秦州”、“秦州门家河(即今天水市秦州区门家河)人”的史料主要有:《明史》、《明实录》、《大明一统志》和《天水市志》。

  • 标签: 叶落归根 尚书 洪武 《大明一统志》 续考 籍贯
  • 简介:一寻访聪的念头,很早的时候就非常强烈。1973年工农兵上大学,大队向上推荐的名单,最先是我,但到公社政审,翻阅到家父的“历史问题”,就被刷了下来。家父的“历史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不仅纠缠了他后半辈子,

  • 标签: 历史问题 王聪 安庆城 左联安徽分盟 《百灵》
  • 简介:<正>明清,字仲言,汝阴(今安徽阜阳)人,自幼博学多识,熟读经史,有多种史料笔记流传于世。《四库全书》收录其著作三种:《挥麈录》、《玉照新志》、《投辖录》,其中《挥麈录》包括前录、后录、三录、余话,共二十卷。另有《清林诗话》一部,卷数不详;《熙丰日历》一卷①;《摭青杂说》一卷②;《春娘传》一篇③,述当时单符郎与邢春娘流落离合故事。明清出生世家,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铚之次子,所交游亦多名流巨公,因此他所记录的当时人物事件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多为《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重要史书引用。且

  • 标签: 王明清 挥麈录 投辖录 汝阴 博学多识 王铚
  • 简介:立根,别号老根。1943年生于福州。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理事:著名特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40年。著有《作文智慧》、《我说语文》。现任《读写》杂志主编。福建师大文学院客座教授。

  • 标签: 王立 中学语文 特级教师 名誉会长 语文教学 客座教授
  • 简介:明清鼎革之际,身负历史污点的"贰"群体颇受各类私家野史的关注。出于简单的道德评价标准,这类著作对于"贰"往往存在着偏离史实的污名化倾向,崇祯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便是一个典型。综合考察各种档案史料,笔者以为,张缙彦并未真正"降贼",野史中有关此人的种种卑污事迹,大多是以讹传讹的耳食之辞。究其原因,应当出于野史作者自居道德高地而去苛责他人的心理。

  • 标签: 野史 贰臣 污名化 张缙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