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的地域分布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染色方法,检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 081例手术切除胃腺癌标本中EBVaGC所占的比例,比较EBVaGC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 081例胃腺癌中EBVaGC占3.0%(123/4 081)。胃腺癌患者在90例以上的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籍贯为吉林省的胃腺癌患者中EBVaGC所占比例最高,为7.6%,其后依次为辽宁省(5.4%)、安徽省(4.1%)、北京市(3.9%)、内蒙古自治区(3.7%)、山西省(3.4%)、黑龙江省(3.0%)、山东省(2.1%)、河北省(1.6%),而河南省的胃腺癌患者中未检测到EBVaGC病例,省、直辖市、自治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231,95%CI为1.290~3.858)、WHO病理分型(OR=2.338,95%CI为2.051~2.664)及N分期(OR=0.420,95%CI为0.284~0.621)是EBVaGC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组织学类型为伴有淋巴间质的癌、淋巴结无转移的胃腺癌中EBVaGC所占比例更高。结论EBVaGC在不同地区的胃腺癌中分布存在差异,患者的性别、WHO病理分型和N分期与EBVaGC关系密切。
简介:摘要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多少,是空气清新与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区(平原,平均海拔23.2m)和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城(高原,平均海拔3441.4m)负离子浓度定点及代表性区域检测得知,唐山市负离子浓度平均为1500n/cm3左右,属空气较清新宜居城市,且环城水系建设使整个唐山市区负离子浓度明显上升。若尔盖县城附近负离子浓度平均为1200n/cm3左右,低海拔农区负离子浓度平均为2500n/cm3左右,表现出人体清新度相同而实际负离子含量相差较大现象,负离子偏少因高原季节性影响突出,若尔盖大草原环境优化和丛林植被延伸是增加本县城负离子数量的最有效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健康人群血清代谢组参照谱,探讨代谢组特征在不同地域、性别、年龄间的差异。方法基于国民健康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数据和生物样品,纳入7个省份的1 039名男性和1 032名女性汉族健康成年人(≥30岁)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UPLC-MS)方法检测血清代谢组,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不同地域、性别、年龄组间代谢组的差异。结果不同地域、性别、年龄人群血清代谢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共筛选并鉴定出地域差异性代谢物114种,其中参与人体代谢通路的53种,以肽类(20种)和甘油磷脂代谢相关(14种)代谢物为主。共鉴定出性别差异性代谢物59种,其中可替宁在7个省份不同性别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在陕西和海南的研究对象中发现不同年龄间代谢组的差异,共鉴定出差异性代谢物22种。结论血清代谢组受不同地域、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因此在利用代谢组学进行疾病诊断和筛选生物标志物时,不同研究不能采用同一参照,应遵循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入选标准,针对地域、性别、年龄和检测批次等因素选择差异性参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状及其地域空间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由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组织视力筛查联盟医院于2019年采用对数视力表对深圳市10个行政区全部在校1~6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计算不同行政区、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并采用Arcgis10.2软件对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共对1 044 545名小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发现总体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3.4%(557 748/1 044 545),原特区内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6.7%(172 771/304 532),高于原特区外的52.0%(384 977/740 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412,P<0.001);女生视力不良患病率为56.7%(268 201/473 164),高于男生的50.7%(289 547/571 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434,P<0.001);随年级的升高,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先降低再升高,大体呈升高趋势,1~6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分别为49.8%(99 615/200 203)、44.0%(86 521/196 800)、47.2%(82 848/175 331)、54.5%(89 737/164 731)、60.8%(96 271/158 298)和68.9%(102 756/149 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71.017,P<0.001)。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 I指数为0.278,深圳市光明区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 I指数为0.933,局部Geary系数为0.78,光明区及周边区域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呈现低-低值聚集。结论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区域性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本科室外省籍工作一到两年护士6名,以及2013年11月15日住院治疗的本地患者10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持续比较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比较归类,形成主题。结果地性文化差异导致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包括3个一级主题,9个次主题。社会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的护士跨区域流动;患者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生活习惯、性格因素以及法律观念强等。护士因素包括责任心不强、交流方式不恰当、心理因素等。结论学会运用非语言沟通、加强专业技能、增加人文地域知识的培训等有助于减少地域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护患沟通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用于分析广州地区结核病传播关系的可行性。方法以结核患者居住地所属乡镇村组或社区街道相同为前提,假定居住所属地相同结核患者间存在传播关系,拟定广州地区结核病传播链。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并提取DNA,通过PCR扩增进行29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分析,并计算HGDI分辨力指数。以基因型成簇与否评价传播链内结核患者间传播关系的有无。结果拟定了178条广州地区结核病传播链,复苏得到456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提取获得其基因组DNA并扩增了29个VNTR位点,其组合HGDI分辨力指数为0.986。基因成簇性分析显示,有2条传播链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成簇,成簇率为1.10%。基因成簇性的2条传播链患者分别居住于同街道,发病时间间隔在2年以内,分别为9和14个月。结论29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可用于广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分析,能否用于结核病传播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