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我刚接触佛教时,妻子即说:“你还学呢,整天板着个脸,笑都不会笑。”这话让我震动。的确,佛门中也有怒目金刚,但毕竟很少,大多数、菩萨的相貌皆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敬仰又欢喜,油然生起亲近心。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笑与紧密相联,把笑颜待人作为学的基本功之一。为什么要笑颜待人呢?佛经言:“内存慈悲心,外现慈悲相。”所谓“慈”即是给予他人快乐,所谓“悲”,不是悲观,不是悲哀,而是同情、怜悯受苦的众生,帮助他脱离苦难。显然,、菩萨之和颜悦色,乃是其慈悲心自然而然地显

  • 标签: 学佛 佛日 菩萨道 经言 使人 自利利他
  • 简介:屈指算来,我接触佛教已届廿载。虽说皈依多年,向来自觉没有资格称为三宝弟子。原因无他一秉性顽劣,总不爱循规蹈矩的老实念佛。按理说,像我这种“口头禅”信徒,早该在滚滚红尘,流浪生死。然而,冥冥中似乎有股力量保护着我,以致即便荒诞不经,我终究没失去弥陀的眷顾。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 人生价值
  • 简介:老舍对宗月法师满怀感激,他如此评价法师: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人私塾那样!

  • 标签: 老舍 法师 感激 相近 精神 向善
  • 简介:言祖语今之知识,每于利者令参禅,钝者令念佛;是参禅惟被上机,念佛惟为中下也。夫禅不曲被中下,则谤禅;念佛不被上机,则谤教。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悲也!讵知参禅、念佛及修教观,各有夙根;一一根性,各分三品:禅门第一品人,触著便...

  • 标签: 自心 自性 夙根 三谛 密养 三观
  • 简介:闻夫法外之异见易除,法内之异见难涤。慈氏所谓谤菩萨藏,说相似法也。净土法门,如大、小、权、实诸疑,皆自外来者也。胥徒入境,望为敌国,壁垒虽坚,而亦可攻。唯认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者,以虚妄识神为自性,以胸中缘影当唯心,痴守迷情,妄拨身土,此身内发者也。以法谤法,真似难明,袭我旌旗而来,人皆认贼为己。在昔像季,此说尚未炽然,末法渐深,毒气渐惨。古今师匠,未有认定此疽以为时证(症)而专治之者也。……良以自性二语,乃诸祖诚言,天下古今所共据。奸生肘腋,多易忽难图,举国

  • 标签: 自性 慈氏 像季 末法 外来者 夫法
  • 简介:问曰:云何名精进相?答曰: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复次,如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牟尼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著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粘著;复以左足蹴之;

  • 标签: 释迦牟尼佛 拳击 坚强
  • 简介:探珍菩提绪言我们常常都在谈论学的问题,但为什么要学?学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却有许多人不甚明了。学并不是无意义、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的根本意趣,进而感到非学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

  • 标签: 学佛 三宝 佛法 修学 《杂阿含经》 业力
  • 简介:言祖语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只遮(这)生死一大事,乃是参禅学道之喉襟,成佛作祖之管辖。三世如来,恒沙诸佛,千变万化,出现世间,盖为此生死一大事之本源。西天四七,唐土二三,以至天下老和尚,出没卷舒,逆行顺化,...

  • 标签: 参禅学道 三十年 二十年 黄檗 顺化 特载
  • 简介:内容提要:即心即和非心非思想是马祖禅法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本论文依据禅语经典,在前辈先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几种关系,而其中特剐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的禅境的四种层次关系。并以此四种关系来分析一些禅宗公案,为解读禅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 标签: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入处 出处 用处
  • 简介:中华寺传戒,续法绍隆基业,灵山俨然笑。拾发月静好,争朝夕闻道趁早,乐陶佛法要。览古往今来,正气凛然得道还,暗香永流魂。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这是一位不信佛者眼中的佛事,作者于坚是住诗人,自称彻底的俗人,大概指教外人士吧。但这并没有防碍他走近佛陀。虽然他还不能脱俗离尘,但他离佛陀已不远了。不信佛的人,不妨也走近佛陀看看,佛陀的世界很精彩。

  • 标签: 哲蚌寺 佛陀 佛事
  • 简介:学习佛法之初,我的皈依师父济群法师跟我说过一句话:“老老实实学习佛法,把心安住在法上!”我刚开女台学习茶文化的时候,赵英立老师也跟我说过:“要老实学茶,先把心放在茶本体上,再谈茶文化。”这两句话,一直陪伴了我将近十年的时光。

  • 标签: 喝茶 学佛 茶文化 学习 佛法 法师
  • 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从其自号“东坡居士”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因缘。

  • 标签: 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 “三苏” 文学家 苏轼 居士
  • 简介: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地新开光的寺庙不断开放,寺院里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佛教界这种表面上的欣欣向荣,其实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正法的传播与时代的需求严重脱节。寺院里经忏频繁,讲经说法却罕见;流通处里当工艺品的佛像、念珠等琳琅满目,经教书籍的品种和数量却较为缺乏。人们不禁感慨:佛教俗化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教的迅速发展。热心的传教活动,良好的组织形式,使得基督教在一些地区传播广泛。

  • 标签: 佛教 流通市场 时代需求 佛书
  • 简介: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典流通转译甚蕃。汉地尚文,笔录相继,因此天竺多读诵受持,而中土兴书写供奉。自六朝以来,尽管雕版渐行,但是写经修性,蔚然中国,由笔墨入三昧,以丹青做佛事,即是文字般若的一种。因此而演绎出中国佛教书法之大观。本期的书法作品选自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青年法师写经展”。

  • 标签: 文字般若 佛教传入 受持 中国佛教 写经 书法作品
  • 简介:人生中几种可能的觉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如果有人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舍弃大家都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追求和拥有,甚或干脆舍尘出家,为僧为尼,一般被人们称作“看破红尘”。似乎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消极处世。但人们的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原因是这种认识与判断事物的依据,

  • 标签: 随笔 学佛 人生态度 生活 认识 舍弃
  • 简介:现在能够看到的五幅白衣图,分别绘于莫高窟五个洞窟中,这些洞窟皆为中心柱窟,建窟时间为北朝时期。穿着白色袈裟的如来坐像,这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未发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滨田瑞美考证后发现,白衣具有三个明显特征:袈裟、身体皆白色;说法相,坐在草座上:住在山中石窟内。白衣图全部绘于中心柱窟后壁中心,被干围绕,这个显著特征对理解自衣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专家研究基础上,滨田瑞美认为,探索白衣的意义,关键是白色。因为白衣除了袈裟以外,身体也是白色的。但据有关佛教经文记载,如来的身体是金色的。

  • 标签: 白衣佛图 敦煌莫高窟 中国 佛教 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