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那一年,她上中学。放暑假,去同学家里借书,快天黑时下起了大雨,同学说:“你别走了,在我家住一宿吧!”她说:“不行啊!我妈会杀了我,她不让我在外面留宿。她老人家给我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比如说话不能大声,笑不能露齿,吃饭不能大口,喝汤不能出声,心地要善良,行为要检点,外出时不能在外面留宿。”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蒋琬(?-246),字公琰,三国时零陵郡湘乡县(今属湖南)人。他随刘备入蜀,其才能受到诸葛亮重视,任命他为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诸葛亮几次北伐出征,都是蒋琬在后方供应兵源和粮饷。

  • 标签: 蒋琬 宽容 诸葛亮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承载着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文化工作发挥什么样作用?有什么样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外交流。

  • 标签: 习近平 文化 新时代 功能
  • 简介:李佑新在《求索》2017年第10期撰文认为,“洞朗对峙”事件之后,中印边界问题进入更多人视野。中国和印度应如何发展两国关系?如何解决横亘在两国之间边界难题?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大国,如何妥善地解决好两国之间纠纷,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

  • 标签: 印度 毛泽东 中印边界问题 《求索》 两国关系 中国
  • 简介:刘军平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法制观是毛泽东在其长期革命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物,它体现了毛泽东对法律本质与法律价值等最基本法律问题观点与看法,对中国法制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毛泽东 法制观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法学 法制建设 大学学报
  • 简介:《荀子·性恶》篇是苟学派作品,未必是荀子作。该篇提出“性恶”说,可是在政教问题论述中,却相信人易于教化,愿意向善,与儒家主流人性观一致。“性恶”其实只是立说.并非思想。《性恶》篇来源,有墨家《尚同》篇到秦法家初始人性判断,儒家传统教化乐观主义,以及荀子性、为相分说和情欲界定人性说,在诸子人性思想脉络流变中,可看出“性恶”说特点。《性恶》篇是古代唯一“性恶”论,却不是对人性恶真有认知学说。墨、法、道、儒诸家对人性之内在问题和危险各有洞见。

  • 标签: 性恶 荀子 墨子 法家 庄子 幽暗意识
  • 简介:康德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共同体思想对于马克思思考共同体问题产生了巨大启蒙意义.不过,康德对于伦理共同体论述基于人性善恶考量,马克思却要把这种考量转换成为现实生活批判.康德尽管从形式上看特别想超越私人性而追寻普遍性进而构建一个伦理共同体,但这种共同体实际上是维护少数资产阶级利益,是虚幻.为此,马克思提出了'真正共同体'这个理念.'真正共同体'具有双重规定,即'真正共同体'不是'自由人对立面',而是'自由人联合体'.

  • 标签: 马克思 康德 普遍性 虚幻 共同体
  • 简介:施虐特质和冲动性人格均可引发攻击行为,但目前对施虐特质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性特质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研究采用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485名中国大学生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对VAST中文版测验数据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施虐特质由直接施虐和替代性施虐构成二维假设;(2)VAST与BIS-11运动冲动性维度仅具弱相关,提示施虐倾向是独立于冲动性人格的人格特质。

  • 标签: 施虐人格 冲动性人格 攻击行为
  • 简介:以北京、河北、宁夏、广东等地24所中小学9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取教学自主权量表、教学自主性量表、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探讨了教师教学自主权、教学自主性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教学自主权与教学自主性均可显著预测教师工作满意度;(2)教学自主性在教学自主权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即教学自主权通过教师教学自主性,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 标签: 教师 教学自主权 教学自主性 工作满意度
  • 简介: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将毛泽东对干部必备素养和干群关系问题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史宽广视阈加以考察,进而从干部定义和特征、干部防腐路径以及干群关系问题与矛盾化解等进行了剖析。迈斯纳探讨由于主观理论预设导致部分结论欠妥与武断,但为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干部观及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莫里斯·迈斯纳 干部 干群关系
  • 简介:马克思都在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研究,而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核心组成部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始终。系统梳理和深刻阐释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发展过程、基本观点,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性质和内容具有不可或缺价值意义,对于追求共产主义事业和促进现实中社会主义实践也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逻辑 社会主义实践 共产主义事业
  • 简介:《共产党宣言》所描述世界观是在科学批判中形成。新世界观原理是通过科学批判得到阐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确立新世界观历史地位也是通过科学批判种种错误社会思潮实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和科学批判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 标签: 科学批判 共产党宣言 新的世界观
  • 简介:邓小平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锤炼出了实事求是、崇尚实干、改革创新和以民为本等一系列鲜明革命风格和伟大风范,对新时代党性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新时代,党性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核心要义;把实践锻炼作为其关键环节,强调改革创新根本出路,明确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深刻把握新时代党性教育核心要义、关键环节、根本出路和终极目标,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标签: 邓小平 品格风范 党性教育
  • 简介:“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阐释,以“”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论仁,既关联存在论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生理,力求从仁“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其鲜明特征就是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和“重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重新界定、澄清,重新理解与把握,追求清晰性、精准性标准,有助于纠正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中歧义和误读,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科学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重建” 分析哲学 鲜明特征
  • 简介:科学把握西柏坡精神实质与核心,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要把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作为参照坐标,以主体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前在哪里等为切入点,结合考察西柏坡精神思想源头进行研究。西柏坡精神实质,是谦虚谨慎、永葆本色、正视挑战、面向未来不懈进取奋斗精神。"不懈进取奋斗",是西柏坡精神核心。

  • 标签: 西柏坡时期 党的历史方位 西柏坡精神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虚无主义者"。"自由精神"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虚无主义者"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作为现代国家一种普遍政体形式,民主政制已获得世界性的话语霸权。回溯民国初创之时,虽对具体实施何种政制争论不休,但新生共和国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却几乎系于民主政制。对此,梁漱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开思考,即从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尊重多数、尊重个人自由等方面解读民主,把民主视为一种精神倾向。他认为民主没有放之四海绝对标准,只有实现程度差异,中国民治未成,主要因理与势两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因此,梁漱溟主张个人既要积极参与团体组织,又要服从贤智者领导而非西洋民主多数决定,认为这能调和人治与法治对立,称之为"多数政治的人治"或"人治多数政治"。由此,他强调落实此种理想,需要政教合一制度,由贤智者领导众人完善自己生命,实现人生向上进步。本文将从普遍参与与取决多数、真理与政治、理性与制度、权归于一与权力分立等方面对其民主思想做系统检讨。

  • 标签: 人治的多数政治 民主 政教合一
  • 简介:党风问题关系党执政成败与生死存亡,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始终是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核心命题。习近平党作风建设思想鲜明精神品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正视作风问题顽固性与反复性,以“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地推进作风建设;二是从党性高度认识作风问题本质,从党群关系高度揭示作风建设根本任务,从加强党性修养、改善党群关系高度对党作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部署。

  • 标签: 党的作风建设 精神品格 习近平 实践 密切联系群众 反对官僚主义
  • 简介:"边疆"不仅是一个地域性政治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文化、社会、象征概念。边疆社会文化则是中国边疆一个十分重要特征。无论是美国边疆学派,还是早期中国边政学派,抑或是后来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关于边疆社会研究,都表明边疆社会文化复杂性,以及不同民族、族群文化互相交往、渗透关系。因此,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也存在着另一个重要面向,即文化杂糅(culturalhybridity)。以往表现民族文化民族志影片更多地关注单一民族文化类型,强调民族文化独特性一面。本文以民族志影片《游走呗玛》为例,提出边疆社会文化影像呈现和表述都不应忽视边疆社会文化类型重要特征,即文化复合性、杂糅性以及文化链接(articulation)。对这一问题认识也关系到在摄制边疆社会民族文化民族志影片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文化立场和态度。

  • 标签: 文化杂糅 边疆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 民族志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