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原料的需求持续上升。目前,我国的木材工业、纺织产业、防腐溶液的制造,都需要大量的甲醛。制造甲醛的方法有很多,如银法,铁钼法等,但铁钼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降低压降(有缺口、加速气体流动);2、提高产量(混合型);3、将产品中甲醇产量降低(隔热床层);4、装填更快(装填工具);5、提高催化剂选择性。并且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成效。但是,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提升,铁钼法甲醛工艺中甲醇转化率却在降低,导致生产跟不上需求。

  • 标签: 铁钼法 甲醛工艺 甲醇 影响因素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C5/C9共聚石油树脂是以石油裂解后的C5、C9为主要原料通过聚合反应得到的,在热熔胶、黏合剂、胶粘剂以及橡胶和轮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通过对在固定床反应装置条件下C5/C9共聚石油树脂的合成方法和技术难点等方面,对整个加氢工艺进行分析。

  • 标签: C5/C9共聚石油树脂 加氢工艺 固定床加氢反应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真菌性角膜炎炎症细胞密度、形态学特征与基底膜下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4例(44只眼)作为患者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58.3±11.5)岁。纳入健康人20名(2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5.6±6.1)岁。患者组进一步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溃疡范围及浸润深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亚组。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对所有受试者的角膜从上皮层至内皮层进行扫描,获取角膜中央及周围上、下、鼻、颞侧共5个方位的图像,得到病灶区真菌菌丝的最大密度、侵入最大深度,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大小、长度,基底膜下神经的密度,主干神经的长度、数量、弯曲度。侵入患者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及对照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必要时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使用Spearman法进行分析。结果IVCM下病灶区角膜内的真菌表现为大量均匀高反光、节段状、菌丝样结构,平行或交错排列,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菌丝密度评级分数为2.6(2.0,3.0)分,以中等量到大量菌丝分布为主;菌丝或菌体主要分布深度在100~150 μm(18例,40.9%),95.5%(42例)的患眼中菌丝侵入最大深度<300 μm。轻、中、重度患眼中菌丝侵入深度分别为89.4(50.5,106.8)、133(122,203)、135(74,151)μm。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菌丝侵入深度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8,P=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树突状细胞密度、大小及长度均有增加趋势(W=493.5,500.0,500.0;P<0.01);患者组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基底膜下主干神经长度及数量均有明显下降(H=-14.448,-11.9303,-8.282;P<0.01)。基底膜下神经密度、神经数量均与树突状细胞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55,-0.466;P<0.01)。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真菌菌丝主要侵犯角膜上皮层或浅基质层,病灶区成熟树突状细胞密度与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和数量呈负相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呈下降趋势。(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80-588)

  • 标签: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树突细胞 角膜 眼神经 显微镜检查,共焦
  • 简介:摘要:针对POM塑料中甲醛含量不确定度评价,文章主要采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方式进行观察。经过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现有规范实施测定,综合试样质量称量以及重复性试验等多个方面,最终找出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经过一段时间试验调查可以看出,站在POM塑料视角下,其中主要含有5.015mg/kg的甲醛成分,而且达到了0.254mg/kg(k=2)的扩展不确定度。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试样水溶液的甲醛浓度测试引入的不确定度,占比90.82%,而占有比重最大的就是线性拟合分量引入不确定度,然后分别占据较大比例的就是标液配制与仪器引入不确定度分量。为获取到准确测量结果,那么工作人员必须合理选择性能良好的仪器以及设备等,着重增加标准工作曲线更新频次,引导全体人员遵循现有标准实施测试,而像一些较小不确定度,可以不做计算。

  • 标签: POM 甲醛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不确定度评价
  • 简介:摘要:胶粘剂中游离甲醛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曲线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标准曲线拟合过程进行分析,对甲醛标准物质和玻璃仪器不确定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曲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临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收集面中部紫红型鲜红斑痣患者39例,采用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首次治疗前及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6个月皮损拍照后,使用RCM检测皮损内100 μm深度血管直径和血管密度。根据临床照片评估临床疗效,并计算1 mm2范围内血管平均直径和血管平均密度。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9例患者中基愈1例(2.56%),显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2例(5.13%)。显效组和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平均直径和密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直径差值为(48.56 ± 17.87)μm,高于有效组[(31.15 ± 21.09)μm]和无效组[(12.00 ± 2.83)μm],均P < 0.05。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密度差值分别为(7.13 ± 3.44)支/mm2、(5.00 ± 2.22)支/mm2和(-0.50 ± 3.54)支/mm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CM可用于观察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鲜红斑痣皮损处血管平均直径、密度情况,有助于定量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的效果。

  • 标签: 葡萄酒色痣 光化学疗法 显微镜检查,共焦 治疗结果 海姆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