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PKP双侧入路治疗新鲜性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入院的13例新鲜性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计23例椎体行双侧入路PKP术。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d进行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结果患椎PKP术均全部成功,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的VAS评分(P均<0.05),均能显著缓解疼痛;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所有患者均能显著缓解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腿前侧、足跟及足底等处的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小腿皮肤缺损病例应用小腿后侧交腿带蒂皮瓣转位术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治疗后15例患者交腿带蒂皮瓣全部成活,均小腿活动正常。结论小腿后侧交腿带蒂皮瓣转位术具有取材方便、所供皮瓣范围大、操作简、易于掌握、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经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均采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后配合中药熏洗及功能锻炼,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17~61岁,平均38.5岁。采用改良的Cassebaum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对本组患者随访6~18个月,肱骨远端及尺骨鹰嘴截骨处均Ⅰ期骨性愈合,改良的Cassebaum评分为65~100分,平均84.95分,优15例,良2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7.5%。结论经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配合中药熏洗及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高坠伤人体骨折分布及颅骨骨折类型特征差异.方法收集高坠死亡案例128例,根据案情调查、现场勘验、尸体剖验及损伤分析,明确躯体初始着地部位与骨折分布及颅骨骨折类型情况.初始着地部位包括下肢、上肢及躯干、头部,骨折部位分析包含颅骨、肋骨、上肢骨、下肢骨、骨盆,颅骨骨折类型包括粉碎性骨折、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穿入性骨折.结果不同的初始着地部位高坠伤骨折分布存在差异,当初始着地部位分别为下肢、上肢及躯干、头部时,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分别为下肢骨骨折31例(100%)、肋骨骨折48例(92.31%)、颅骨骨折43例(95.56%).总体骨折发生率以肋骨骨折最高(77.34%),其次为颅骨骨折(60.94%).颅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为线性骨折(76.92%),其次为粉碎性骨折(15.38%).结论高坠伤不同部位着地造成的人体骨折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以肋骨和颅骨最多见;颅骨骨折类型以线性骨折最为常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并分析不稳定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经双极半关节置换手术及内固定手术两种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经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甘肃省人民医院采用双极半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各5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82.6±11.2)分明显高于(73.2±10.2)分,疼痛评分(12.9±10.1)明显少于对照组(21.3±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8.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32.00%显著高于观察组,统计学上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率0.00%少于对照组1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的风险性较低,且可显著改善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7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X线进行腕部正位和侧位检查,其中部分患者行CT平扫。统计270例患者中合并腕骨骨折患者的发生率,并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治疗效果。结果2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有60例合并有不同类型的腕骨骨折,包括舟状骨骨折、三角骨骨折、头状骨骨折、月骨骨折、钩骨骨折和多块腕骨骨折。60例患者中有48例采取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治疗,在治疗前采取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经过治疗后,采取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治疗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且骨折愈合时间比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更短(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的诊断中,采取CT诊断课提高诊断效果,其中以高能量损伤为主要高危因素,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根据20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点和损伤机制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重新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连续诊治的19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00例骨折)X线及三维CT影像资料,男134例,女65例;年龄15~77岁,平均45.7岁。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9例(4.5%),Ⅱ型105例(52.5%),Ⅳ型19例(9.5%),Ⅴ型37例(18.5%),Ⅵ型30例(15.0%);无Ⅲ型骨折。在Schatzker分型的基础上根据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再分类。结果将胫骨平台骨折重新分为5种类型:①外髁骨折、外翻型损伤100例(50%)。其损伤机制为膝关节外翻伸直位的轴向暴力。②骨折脱位型损伤24例(12.0%)。此型包括Schatzker分型中典型的Ⅳ型损伤及部分合并外侧半脱位的Ⅵ型损伤。其损伤机制为包含内外翻、旋转及轴向暴力的复合暴力,其中旋转暴力是导致膝关节发生半脱位的关键因素。③双髁骨折40例(20.0%)。此型骨折为膝关节伸直位的轴向暴力所致,即为SchatzkerⅤ型及部分不合并膝关节半脱位的Ⅵ型损伤。④后髁骨折、屈曲型损伤32例(16.0%)。后髁骨折是仅累及胫骨平台后髁的骨折,由膝关节屈曲位轴向暴力所致。根据骨折形态,后髁骨折可进一步分为3种亚型:单纯后内侧劈裂骨折、单纯后外侧塌陷骨折及后内劈裂合并后外塌陷骨折。⑤前侧胫骨平台压缩骨折、过伸型损伤4例(2.0%)。其损伤机制应为膝关节过伸位受到轴向暴力,骨折特点为胫骨髁前侧明显压缩,后侧完整。结论根据骨折形态和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5类:外髁骨折、骨折脱位型损伤、双髁骨折、后髁骨折及前侧胫骨平台压缩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