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海德格尔和福柯时常被责难为伦理-政治终结者,认为他们不愿意或无能于为合理道德或政治判断提供基础。对海德格尔责难一般都针对他思想高度抽象哲学化形式,他存在论至高无上优越地位以及他对"常人"蔑视,因为这三者破坏了道德原则和政治责任。而谱系学研究则使福柯相信规训母体无处不在,所以并不存在最终自由。静止、规训化力量网络是不可逃离,一种"怀疑式诠释学"取消了任何获得崇高伦理与政治地基希望。本文试图表明海德格尔和福柯确实为我们审慎行为和思想,为我们实践智慧提供了资源。通过规定一种引人注目的关于教养之培育叙事,他们都含蓄地突出了道德与政治判断重要性。

  • 标签: 海德格尔 福柯 叙事 伦理 政治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一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一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对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对象。近代认识论中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一部分是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文德尔班作为一个价值哲学家,一反黑格尔从逻辑概念来为哲学史上哲学家定位做法,强调个人特殊个性,认为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王国,而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王国,不能把哲学史写成概念发展史。他把康德先验哲学阐释为"规范"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把个人放在历史文化环境中并结合心理学来确定每个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对于整个哲学发展价值贡献,形成了以问题来定向哲学史描述风格,对现代哲学史观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

  • 标签: 哲学史 逻辑 价值 个人特征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由于一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对先验客体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一性本身、统一性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是先验与超验、认识论与存在论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关联,进一步指出先验客体是先验主体统一性对象化。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中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在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在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在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在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模型背后所隐含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了图像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等图像论核心概念之间关系和差异,揭示了图像如何具有意义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量关系”概念一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对当时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内容一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关系”诸概念是有质意义内涵量领域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自然现象本质这一点是一致。“量关系”诸概念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量概念对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数学化自然科学成就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学》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关系”诸概念在量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学》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发展运动。这一发现对我们深入理解“量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学》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学》在“量关系”概念论述中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康德实践理性具有宗教“祛魅”功能。实践理性通过将宗教活动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信仰道德化。为了捍卫宗教道德,实践理性一方面反驳不适于道德意图无信仰,诸如唯物论、无神论和自由思想不信;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又拒斥不合乎理性精神伪信仰,譬如宿命论、狂信和迷信。通过实践理性“祛魅”,康德试图将信仰根基重建于道德之上。

  • 标签: 实践理性 袪魅 信仰 道德 宗教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一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一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什么是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了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是"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是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还原引向了绝对(被)给予性,但胡塞尔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第三个还原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也非存在论,而是绝对或无条件,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现象以现象学上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开创者。有意思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重估他们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角度出发,对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康德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代表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形成和特殊问题解决。这些信息不仅使我们理解康德为什么要用10多年沉默来苦苦思索这部著作,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体系。

  • 标签: 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这一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解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一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解释学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意义。最后,解神话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意义,体现为解释学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年,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年,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