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主编的年刊《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加强对国外前沿理论和思潮的跟踪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大势,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这就需要批判性地引进和借鉴国外社会科学的信息资源、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该刊在反映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学术动态,介绍国外社会科学最新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方面做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了解《前沿》的办刊宗旨和发展规划,日前我们采访了该刊主编王贻志和莫建备研究员,下面是他们同本刊特约记者的谈话。。
简介: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改革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政府对标准化工具在公共服务领域运用的必要性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地方政府对落实路径的认识仍比较模糊,国内研究对这一点没有作出充分的回应。而30年前发端于英国、而后扩散至全球的市民公约制度改革引领了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国外相关研究也成果丰硕。本文通过考察全球市民公约制度改革的产生、发展、完善与扩散的过程,在分类基础上对其动因、特征与运行过程进行比较,梳理和总结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样本公约模式、以西班牙为代表的电子公约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城市公约模式的经验,以便为加快国内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进程、开拓多维观察视角提供多种成熟方案,同时为减少制度实验成本、降低改革风险、增强改革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做相关理论准备。
简介: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特点。中国领导层尚未进入其国际新角色的状态,中国对其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国内和国际挑战,以及不可避免的紧张,尚未做好管理的准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这种内向特性却往往被忽视,主导西方学界的新现实主义对此无法进行解释。这就需要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框架,同时强调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国际和国内条件变化。这种分析框架能够为中国崛起的现实主义分析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简介:城市化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城市化高速发展,其发展速度甚至远远快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苏联的城市化是依靠工业化来推进的,是工业化的副产品,它以政府的政治目标为基本动力,政府的行政计划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认真总结这些特点,对于搞好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苏联时期的城市人口发展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是20世纪苏联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城市革命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了数十倍,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的国家面貌、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的整个画卷。根据第一次全民人口调查,1897年俄国的城市人口还不到1000万,也就是相当于当时全境人口的1/7。但是到20世纪30年代末,城市人口达到了总人口的1/3;1957年达到总人口的1/2;而1991年已经几乎达到了总人口的3/4。在城市人口演变中,1929年是“伟大转折的一年”。在从1929年到1937年的8年中,俄罗斯的城市人口增长了两倍多,其增长达到了1800万人。接下来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却用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