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微观治理机制其实就是一个从模糊的关系型舍约不断向明晰的正式合约过渡的过程。固始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内陆农业区,今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固始县在其自然、人文与经济区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一般而言,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相对优越的制度安排,但就具体企业来说,采取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是业主的选择。固始县在其特有的文化约束下,柔性的关系型合约治理方式和模糊的契约安排是企业微观运行机制的明显特征。以固始县为研究对象,不仅对研究内陆农区经济转型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而且可以从中透视中国渐进式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正式合约缺位下,关系型合约仍然能够维持社会经济运行的发展轨迹。
简介:城市发展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针对中央文明委主办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这一准自然实验政策,使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并采用倾向性匹配倍差法以及分位数倾向性匹配倍差法评估了这一政策试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显著地抑制了所在城市企业的利润率,且存在1~2年的滞后期;评选活动显著地降低了法人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利润率,降幅最高为1%。评选活动对集体、私人和外资企业利润率的推动作用衰减迅速;评选活动的抑制效应对存活时间越久的企业越明显,最高可达2.8%。这为反思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了经验支持。
简介: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高离不开服务劳动收入分配改进.不同行业有基于要素投入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度、市场结构和垂直专业化等方面的异质性,从而影响其劳动收入分配效应.从行业异质性角度研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世界投入产出表匹配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制造业服务化投入的不同行业特征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差别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行业异质性特征.分行业看,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越大、技术水平越高,投入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作用越强.同时,开放程度和市场结构等行业异质性因素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间接影响.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要有效提高劳动收入占比,需注意不同制造业行业投入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不同促进作用.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并获取实质分工和贸易利益,是提高劳动收入占比的治本之策.
简介:"稻强米弱"是稻米市场呈现的独特价格现象。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稻强米弱"背景下比价扭曲对稻谷加工企业要素配置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比价扭曲对稻谷加工企业要素配置影响显著,且国有资本占比对两者关系存在调节效应,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具体来说,国有资本占比越高,比价扭曲对资本配置的扭曲作用越弱,对劳动配置的"倒逼作用"也越弱。而且,当国有资本占比超过某一阈值,比价扭曲对两种要素配置的影响方向会发生逆转。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稻谷加工业要素配置优化,既要考虑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又要兼顾"稻强米弱"的外在影响。
简介: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城镇居民2007年、2008年和2013年行业工资差距的变动趋势和特征,并着重检验了2007年行业技术因素在行业工资差距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结论有两点:首先,通过测度微观层面行业工资差距,发现在控制了能表示个体特征、工作特征的变量后,行业工资差距依然存在,这与针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次,行业技术水平对我国城镇地区劳动者的行业工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国有制单位、城镇本地居民和小规模企业从业人员的效应更加明显,这说明行业的技术特征可以解释部分的行业工资差距。对政策的启示是关注微观层面的行业工资水平及其差距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和调节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工资溢价。
简介:本文尝试利用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CEPII-BACI数据库等产品层面的大型微观数据,基于进口商品种类增加的视角,测算中国进口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结果发现:进口商品种类多样化、进口地区结构多元化也是贸易利益的源泉;中间品、消费品、低技术商品、高技术商品的进口都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升;如果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变化,中国由于进口商品种类增加所获得的消费者福利会小幅上升;在不考虑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情况下,基于HS-6商品层面数据,中国消费者每年可以从进口商品种类增长中获得相当于1998年GDP的0.40%的福利增加,基于HS-8商品层面数据,中国消费者每年可以从进口商品种类增长中获得相当于2000年GDP的0.42%的福利增加,即中国每年可以从进口商品种类增长中获得338亿—417亿元的福利增加。因此,今后在制定进口战略时,我国政府不仅要重视进口规模本身的变化、进口商品技术含量的变化,还要高度重视进口商品种类的多样化、进口地区结构的多元化。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消费者行为变化对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多维度影响。文章首先回顾了需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微观经济学基础,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明确了研究空白与创新点。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当前消费者行为变化的现状与趋势,包括技术驱动下的购物习惯变革、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新趋势,如个性化、体验化和健康环保意识增强等。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对零售业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实证分析部分,文章采用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了消费者行为变化如何通过多种路径改变零售业市场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行为变化是推动零售业市场结构演变的重要力量。最后,文章提出了政策建议,为零售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简介:20世纪90年代,笔者撰写了不少经济学学术书评,评论过当时出版的一些比较优秀和有影响的经济学著作,并结集出版了《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1996)及其修订版《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1999),笔者也博得了一个“批评家”的雅号。但是,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家也浮躁起来,好的著作不多,像样的书评更少。一些人请我写书评,有的被婉言谢绝,一些应诺的评论之作,也以批评为主,比较尖锐的,如:2002年写的《金融托管:理论与实践——兼评(金融托管经典案例研究)》(2005),《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制度分析的最新发展与(制度经济学三人谈)》(2005)。最近,读了王曦的大作《中国转型经济总需求分析:微观基础与总量运行》(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以下简称《总需求》,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觉得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一部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著作,有必要予以评介。一方面对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给以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也想借此讨论一下经济研究的道路和方法问题。
简介:制造业依然有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集聚才能避免拥挤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集聚效应,对此,现有文献尚未作出很好的解释.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可使用中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与已有文献普遍认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提升制造业生产率不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单元表现不同,在全市范围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提升19.52%;在市辖区表现为显著的拥挤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下降19.87%.这表明只有与集聚区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现,集聚效应只显著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要集聚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发挥外溢作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地级市政府宜提高辖市辖县与辖区之间的交通便利性,辖市辖县专业发展制造业,以接受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简介:利用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外来人口幸福感和社会融合状况对其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受访者年龄、性别、在本地居留时间、婚姻、收入等因素情况下,幸福感和社会融合对于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户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行业、职业和收入水平考察,发现好行业、高端职业和高收入的外来人口幸福感提升和社会融合程度的增加对落户意愿的影响要大于差行业、低端职业和低收入的外来人口。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提升外来人口幸福感入手增强外来人口户籍迁入城市意愿、促进外来人口在城市稳定下来并进而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