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詹姆斯·费伦是当今美国叙事学界的重镇之一。其新作《作为修辞的叙事》突出文本分析,对“读者反应”的引入扩大了我们对叙事概念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以对叙事作出的修辞性且个性化的理解为逻辑起点,企图建构一种突显作者、文本和读者交互协同作用的、以文本为中心的动力学话语体系。这对国内相关研究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简介:《圣阿格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斯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简介: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简介:美国犹太小说家辛西娅·欧芝克是第二代后现代作家,她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与新历史主义的观察相结合,创作了《披肩》和《普特梅塞:她的工作经历、出身和来生》这两个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质疑虚构/历史,使文本构成一种既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空间。欧芝克以零度写作和元小说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将历史语境转化为生命诗性的尺度,表现出后大屠杀时期犹太小说在反映犹太身份问题上的新思路。
作者、读者与文本动力学——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的方法论诠释
《圣阿格尼丝之夜》的两种文学解读——兼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边界
"回归文本:外国文学阅读、翻译与研究"研讨会在青岛大学隆重召开
文本的智能机制:界限、对话、时空——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研究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历史反思——评辛西娅·欧芝克的两篇短篇小说